热点:“银耳面膜”里的供给侧改革
本篇文章1198字,读完约3分钟
从前农民喜欢看天气测量的收获,但现在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提出了“抬头”的新要求。
瞄准市场深耕的“想法”“种子”“苗子”让农村的田野充满了希望。
“银耳真成了面具! 》前几天,我采访四川通江县时,看到了农民陈先生的“能力”。 他用WeChat的力矩晒黑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以为是嘴上说的“银耳面膜”,没想到真的发售了。
农产品变身护肤品,不是突然的,而是具有实际的技术含量。 更令人高兴的是,银耳的“价格”因此翻了好几倍,从而引导当地银耳产业从种植到深加工的良性循环,打破了附加值不高、种植效果低的困境,为农民朋友们打开了增收之门。
虽然是顾客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控诉,但农家的大量低端农产品滞销。 如果不改变这种结构矛盾,不仅餐桌上的美好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也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即使成为魅力的职业也无法支撑。 过去农民喜欢看天气测量的收获,现在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提出了“抬头”的新要求。 只要了解市场,找到方向,就能丰富口袋和国民的餐桌。
问问陈先生是怎么看的吧? 他的回答是:“农产品不仅应该包括树上长的、地里长的、家里养的“特产”,还应该包括从工厂流水线上下来的加工品。”
比天气法则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法则。 很多农家、经营主体只停留在“农业就是培育作物”的朴素认识上,埋头于唱“四季之歌”。 要把农业供给方从一级扩展到高级,了解市场是当务之急。 理解市场诉求,理解市场空白,理解市场路线,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市场新闻,打破“望天收”式的瓶颈,精细化粗放的耕作,科学化经验生产,为农产品披上增值的翅膀。
其实,像银耳口罩这样的新产品是农产品的二次“生命”。 赞南还有脐橙园。 新鲜水果卖得好,但利润也很低。 但是,一家制造商制造护肤品精油,占据了迅速发展的先机。 辣木以前很难制作健康食品,但制作酸奶进入平民生活,一下子打开了销路……以深耕市场的“想法”“种子”“苗子”为目标,让农村田野充满希望。 各种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出发”,丰富了市场供给,开辟了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想象空间。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设置了“大力迅速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一节,手握“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主产区依靠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量把产业链留在县域,农村销售原料, 很多地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站在深入耕耘农牧资源,制作有特色的农产品招牌的前列。 来自全国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生产粮食大省河南省,“大谷仓”成为了“大厨房”。 湖南辣味食品、安徽炒菜食品、四川豆制品等在全国的比重和影响也大大提高。 以特色为特点,让农民越来越共享增值收益,农业供给方的优化升级有很多大潜力的舞台。
现在,小银耳在通江县已经增长了食品、饮料、健康食品等10多个系列产品。 年前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陈先生列入了年度“全国优秀新型职业农民100名”资助项目的人选名单。 看来是时候对越来越多的“陈先生”点赞了。
标题:热点:“银耳面膜”里的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9/3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