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以日美经济战为鉴 中国不惧外部挑战网络法治频道
本篇文章3310字,读完约8分钟
二战以来,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的60%,就会出现美国的焦虑,双方的合作陷入困境,美国将以前的小伙伴视为潜在的重大同行竞争对手。 比如曾经的日美贸易冲突。
日美经济战争最盛行的是1980年代,但稍微延伸一下历史观点,就可以知道从1970年代初开始日美间的经济关系就不那么和谐了。 上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毫无疑问,美国依然认为日本占美国的便宜,这就是美国扎根于日本经济之战的理由。
鉴于历史,你可以知道兴衰。 在日美之间,日本确实相对衰退。 同样,日本也是和美国进行经济战争最成熟的对手。 没有其他理由。 教训很悲惨。 日本学界对日美经济战争的反省也最深刻,世界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还没有远去的历史,给了我们启示。
说到日美经济战,1985年9月22日签订的“广场协议”成为话题,从那时起美国开始掐死日本的看法逐渐扩大。 但是,日本记者船桥洋一在《管理美元》一书中表示,“‘广场行动’的真正考验是使国内政策向更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倾斜的能力。 当然,能否经得起考验是这个未解决故事的一部分。 》虽然日本没有度过这样的考验,但围绕“广场协议”的故事是日本经济逐渐衰落的故事,是重复“失去的十年”的故事。
关于日本经济在1990年代经历的泡沫,《管理美元》的作者船桥洋一说:“日本最大的失败是,诉讼方没有采取最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在支援供给方方面也没有鼓励机构改革措施。 “广场协议”不是问题的来源。 ”应该说船桥洋一的看法代表了日本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认为,日本出口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好转。 “‘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只不过是谎言,日本经济实质上没有好转。 出口增长不是通过提高日本出口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扩大出口量和日元贬值来实现价格竞争力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契机之一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大量的军需订单,日本的公司和经济制度也正好应对了这样的指控。 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在美国经济强国下,除了对日本的援助和军需订单外,可以说是汇率制度的安排。 美国经济学家道奇是占领当局的经济顾问,但他基本上成为了日本经济官僚的傀儡,日元和美元的汇率也设定为360比1。 这个固定汇率为日本的出口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固定汇率体系在60年代末变得难以持续。 因为日本、欧洲等经济崛起,与美国显示出了鼎盛的势头。
比利时经济学家三芬发现了美元体制悖论。 为了维持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必须以贸易赤字的方式向世界市场提供美元,但长期的贸易赤字会影响美元的信用。 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1971年尼克松宣布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美元将贬值。 这就是国际关系中的“尼克松冲击”。 尼克松不是经济专家,但他是地缘战术家,他突然改变了国际货币的逻辑,一国主权货币能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吗? 更重要的是他把世界带入浮动汇率的时代,汇率成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谈判的重要议题也是1985年“广场协议”的原因。
到1973年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涨了4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尼克松冲击”改变了货币价格的期待(也就是汇率),20世纪70年代频发的石油危机意味着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时代的结束。 浮动汇率制度和日本进入富裕时代意味着日本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比较大的调整,但遗憾的是金融体制没有发生变革。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受到半导体和汽车产业关注和称赞的工业国。 因此,日美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半导体领域被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视为国家战术产业,是“大国命脉”,半导体领域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一个国家半导体领域的迅速发展是0和1的关系,有则必须加大,不加大则萎缩。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就像白天一样,但20年后,日本失去了半导体领域的特征地位。 受石油冲击,高能汽车不再受欢迎,日本汽车在美国是大路,特别是丰田。 特朗普在1980年代对日本出口不满,但30年后特朗普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看似贸易不平衡,但日美经济结构不平衡。 日美之间进行了包括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在内的多次协商。 你怎么处理贸易赤字的问题? 美国的做法简单粗暴,日元升值,最后日美达成的协议是日元升值16.88%。 日美间汇率谈判的结果是“广场协议”,日元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的急剧上涨,对日本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日本公司开始产业转移,政府采取低利率政策,前者带来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生产互联网建设,后者引起经济泡沫
20世纪80年代也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日本经济不适应时代潮流的转变,包括银行制度、产业结构、政治家在内的视野没有改变,还是野口悠纪雄所说的战时体制。 日本经济学家榊原英姿认为,日本既不能顺利进入后现代化社会,也不能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化社会阵营。 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整体似乎都没有摆脱20世纪制造业的模式。 如何解释1995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美之间差距变大,日本经济逆转成为经济学课题? 经济学家姚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 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公司负债超过了资产,公司的经营结构没有变化,但公司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负债最小化”为目标,实行超低利率后公司也没有融资动机,金融服务在实体经济。
日本的gdp已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再是美国面临的主要对手,广义的日美经济战结束了。 日美经济战争不是战争,经济制度、变革能力、产业结构、金融体制等各方面的竞争,特别是领导世界经济风潮的能力,日本经济泡沫的崩溃和美国经济的升级几乎一样。 日本经济学家的反省主要是本国经济政策的失误和政治家的偏狭,但别忘了里根总统和中曾根首相会谈时,两人没有全心全意地宣言,这就是日本和美国的安全受到美军的保护。
30年后,几乎同样的人、同样的观念、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只是主角从日本变成了中国,这也是中美贸易战时代的背景。 当然,中国不是日本的复刻,而是高度复合型的对手,中美之间竞争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过日美经济战,是考验耐心和智慧的持久战。
第一,中方角度鲜明,中美之间的贸易协议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挑战“底线”,不要越过“红线”。 在日美经济谈判中,日本方面的谈判代表宫泽喜一大藏大臣在美国财务长官詹姆斯·贝克面前还是点了点头,回忆起谈判已成为日本执行美国的要求。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结构性问题,关税战只是开始,未来的前景取决于中美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力。 中美经济快速发展差距正在缩小,中国和美国都是10万亿美元级的巨大经济体,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就像基辛格先生说的,中美关系不会回来了。 在日美经济战争过程中,美国对日本这一军事同盟者并不强硬,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治强制。
第三,与日本相比,德国在应对美国经济战争的压力时优秀得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依赖欧洲一体化,特别是货币合作形成了自己的金融实力。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口立国模式达到临界点,制造业从出口大国向财产大国的转变,金融越来越重要,日本的金融体系没有随着国家经济战术的转变进行相应的改革。 中国去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出口国向进出口平衡国转移,中国市场的扩大必然带来人民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开始从贸易国向金融国转移。
第四,经济战争的核心是产业竞争,特别是全球化形成了非常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日本半导体产业是日美经济战争的受害者,据美国硅谷战术专家理查德·埃尔克斯介绍,半导体领域是退出后难以进入的领域。 一个强国的经济系统就像生态系统一样,整体远远超过各部分之和。 美国要封杀华为,核心还是要阻止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业是大国的命脉,美国旨在阻止中国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因为中国不怕,也有应对的能力。
经济战不是阵地战,不是双方的自相残杀,而是没有硝烟的游戏,正如中方继续强调的那样,合作是中美唯一的正确选择。 中美两国的迅速发展不仅关系到本国人民的福利,也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稳定。
(作者:孙兴杰,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
标题:热点:以日美经济战为鉴 中国不惧外部挑战网络法治频道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25/4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