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城市管理应走出规模思维
本篇文章723字,读完约2分钟
秦宁
候车室的商业设施太多,站内等车的时间太长,站外的“黑车”横行堵塞了交通……最近北京南站有点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客观地说,北京南站车多,客流大,管理难度也必然变大。 但是,北京南站的建筑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如果能更科学地规划空间,更合理地配置设施,候车室的拥挤应该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和。 另外,还可以加强与出租车企业和网络平台等的合作,有效地挤压“黑车”的生存空间。
要衡量城市的魅力,不仅要看设施没有充分现代化,还要看是否考虑到人们的具体诉求。 如果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太细致,服务不够充分,硬件设施再好,也不能满足大众。 因此,城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管理需要同时抓住可见硬件和隐形软件,不仅要追求设施的规模,还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在设计上实现人性,在细节上表现人情味,在服务水平上重视人,在管理上诉诸公众,从而使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性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不断升级,对城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应该走出“规模思维”,越来越多的“质量意识”、提供牢固服务的“里子”可以支撑硬件的“面子”。 另一方面,车站等公共设施的管理涉及不同的部门,在不能依赖哪个部门单独战斗的情况下,需要共同管理、共同共享,需要不进行九龙治水,形成管理力。
除硬件外,软件、设施外,服务、规模外,质量、北京南站带来的社会思考和政府行动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 使硬件更硬件,使软件更亲切,使公共设施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我们的城市可以变得更和谐友好。
( 7月31日《人民日报》05版《公共管理需要“质量意识”)。
标题:普法:城市管理应走出规模思维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6/23662.html
上一篇:普法:从源头防范恶意抢注商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