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文明码”是个天真的幻想
本篇文章1060字,读完约3分钟
王庆峰
最近,苏州发布了“文明代码”,受到广泛关注。 将“文明”数量化,分为369等,是否有过度管理的嫌疑备受质疑。 苏州文明对“文明代码”普遍有误解,但他承认“测试前应该征求越来越多的意见”。 现在阶段测试已经结束,今后条件成熟后开始尝试。
从“全国第一次”到“测试结束”。 因为“文明代码”的幻想漂流不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有什么用。 回顾最初的构想,似乎有几个优点:用“每人”的方法构建文明积分新闻识别系统,形成市民文明程度的“个性图像”。 听起来像是“信用建设”,其实“文明”和“信用”完全是两码事,想量化“文明”是天真的。
另一方面,“文明”本身无法量化。 文明有不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价值。 一个身体不要在地铁上给老人让座,很难说他是否文明。 另外,“文明代码”也经不起逻辑和实践的验证。 如果把“文明”定为一定的分数,导致奖惩,其结果很可能是“功利文明”,既有帮助老太太过马路,也有通报别人不文明的发言……这样的社会,真的是“文明”吗?
另一方面,“不文明”没有惩戒性的根据。 一个人闯红灯,被法律解决了,不应该受到二次处罚,也不应该妨碍入学定居的权利。 也许认识到法律没有根据,但当地在最新的应对中,重新说既不关系到个人的警告和惩戒,也关系到个人的信用,对入学、定居、公共资源的分配也没有影响,不强制采用。 如果是这样的话,“文明代码”不是形状相似吗? 人们为什么必须采用它呢?
当地声称外界误读了“文明代码”,但怎么看都是熟悉的味道。 迄今为止,在北京、兰州、昆明等地,试图将车室内饮食、大声公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记录在个人信用记录上。 但无一例外,受到质疑。 究其根本,道德管理是有边界的,是严重的道德问题,可以依法“失信惩戒”,但对于通常琐碎的不道德,只能在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上发展。
也许想回到“文明代码”,通过“每个人”和所谓的“警告和惩戒”,构建完美的“完人社会”。 这样的初学者当然好,这样的社会真的存在吗? 理智的人应该认识到人性的多与杂,也必须对将人们引入“天堂”的乌托邦蓝图抱有疑问。 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地相信这张蓝图,狂热地投入,很可能会招致更大的危险。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心灵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都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管理中有其地位和功能。 在适当的时候,在实践中比较成熟,可以使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适时上升到法律规范,但对于通常性的道德意识,不应该以“文明代码”等形式集体居住,而是在持续的教育中善诱全社会崇德。
标题:普法:“文明码”是个天真的幻想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2/22154.html
上一篇:普法:“防刺白大褂”
下一篇:普法:基层治理要善用“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