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大学》应是法律人的国学经典
本篇文章3219字,读完约8分钟
《大学》概要《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42篇,传说是为曾子制作的,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将其从《礼记》中提取,编纂了章句。 后朱熹还将与《中庸》、《论语》、《孟子》的联合编辑注释为《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的文案关系到人的处世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 其中,提出了“明德”、“亲民”、“留在至善”的三纲领,以及
《大学》一书,其文也许,其志也深。 全文用语精确简洁,意味深长。 “大学”似乎很少与法学专业相交,但实际上是作为法学学子形成个人品格,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进而实现“平天下”的法治理想必不可少的古典教材。
卓泽渕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1999年),“新世纪百几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推进文化体系第一届“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级人才特别支援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第一届领导人才,第一届“现代中国法学名家”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凯文特聘讲座教授。 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法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在纸质文件和电子数据等新闻急剧增加的今天,如何选择古典书籍并比较有效地阅览是每个网民面临的问题。 因此,《中国法学》杂志社和《法制日报》法学院专业杂志共同发表了《十杰推荐书》,从历届的《全国十大优秀青年法学家》中选出了自己认为最有推荐价值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我衷心希望这些法学家推荐的“爱”图书及其学习心得,能为广大网民的学习、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这次卓泽渊教授推荐的书目是“大学”,请关注!
□卓泽渊
在今天的法律和法学行业,可以推荐一读的专业著作很多,但在人们推荐的著作中,很少看到非专业的读物。 我认为一部著作所有的法律人都应该读。 那是中国古老而有名的国学典籍“大学”。 “大学”是有名的国学经典,也是中国法律人应该读的国学经典。
《大学》其实是《礼记》的一篇。 《礼记》是汉宣帝时代形成的,总结了戴圣这个人收集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改名儒家的著作。 直到唐朝,人们才重视它。 从唐代开始,韩愈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继续引用《礼记》特别是其中的《大学》篇,因此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直到宋代,有名的艺术家程颢、程颐高度评价“大学”,认为是“孔氏的遗书”,初学者进入了德门。 ”。 借用朱熹的措辞,程先生兄弟说“尊重这篇文章”。 朱熹本人进一步把“大学”纳入他的“四书集注”中,编辑了“大学”和“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第一位加以编辑、解释。 到了宋理宗时代,真德秀写了《大学衍义》,向皇帝讲述了《大学》,这部著作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读物。
元代近600年来,朱熹编纂的《四书集注》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目,也被列为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 “大学”成为读书人的考试宝典,其中的章节成为问题的来源。 那时不读《大学》的人可能很难说自己是读书人。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对“大学”也很有感情。 他说:“中国有最系统的政治哲学,外国大政治家还没有看到,但还不清楚的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节。
“大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可能因人而异,我现在看起来如下。
首先,“大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他提倡“大学之路,明显是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显是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有名人生“三纲领”。 “明德”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 这是人的基本。“亲民”应该理解为“新民”,不断更新人们,不断进步,抛弃旧图。 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塑造新的我、新人甚至“成为新民”。 “停留在至善”是指达到最完全的境界。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至善的境界是“人君,止于仁。 成为臣下的是停敬的人的孩子,停孝的人的父亲留慈。 和外国人交往,只限于写信。 ”另外,“大学”提出了人生的“八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认为这是理想人生的集中摘要,展示了人生的八个阶段性目标和理想。
其次,“大学”是关于修身的学问。 “大学”不仅说明了人生的理想,还进一步指出了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理想的根本方法——“修身”。 “从天子到平民,一是以修身为中心”修身是基本,是基础,是支撑。 一个身体没有修身保障,所有的理想、目标都达不到。 他指出,如果作为根本的“修身”不顺利的话,其他一定不会顺利。 这个教训对所有人都有用,特别是对成长中的青年学者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忠告和忠告。 关于如何修身养性,“大学”根据部分有不同的论述。
再次,“大学”是关于治国的学问。 在“大学”的视野中,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治国天下”。 关于为什么“治天下”,“大学”为了解决治天下者与民众在行为上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治天下者,年老为民兴孝,上长为民兴弟弟,上情孤为民不倍”(位于上位尊敬)的“经矩之道” 如果上位的人尊重老人,人们就会产生尊重老人的风气。 如果上位的人怜悯孤独,民众就不会抛弃这样的美德)。 “大学”还指出了治国者自己的行为标准。 “坏事在上面,下面的不在下面,坏事不在下面,不在事情上。 坏事在前面,但不会前后颠倒。 做了坏事之后,不是以前的事了。 向右坏事,不会向左传递。 坏事在左边,不会交给右边。 ”(如果你不喜欢上位的人之一,就不要这样对待下位的人。 如果你不喜欢任何下级,就不要这样对待上级。 你不喜欢前面的人的任何行为,所以不要用这个对待后面的人。 你不喜欢后面的人中的任何一个行为,所以不要这样对待前面的人。 你讨厌右边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 请不要用这个对待左边的人。 是你不喜欢的左边的人中的任一种行为,不要用这个对待右边的人。 “大学”还警告治国者必须尊重民众的意志,得到民众的支持。 “民的好处是好处,民的坏处是坏处”(治国者要把民的坏处当作坏处)。 “道得众得国,失众失国”(你的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你有政权。 否则,就会失去政权)。 另外,“大学”进一步指出了与民争的结果。 “财聚集民散,财散民聚”(治国者聚集财富会失去民心。 向民散财,民就团结在你周围。 “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不利”(一国不能以财为利,必须以道义为利)。 所有这些治国理念,至今仍散发着超越时代的光辉。 对学习法学这一治国理政之学的学生来说,必须知道,其意义也不可低估。
最后,“大学”是关于法律的学问。 坚持尊重规则,强调“经矩之路”。 经( xie )是测量值。 力矩是用于绘制直角或方形的尺子,可以称为水印和规则。 “经矩之路”强调说规则,说礼仪、道德和法律。 “大学”特别要求治国者必须尊重“经矩之路”。 对于诉讼,《大学》引用孔子的话说。 “听诉讼,我是犹太人。 另外,也没有诉讼! “”“法学界经常对此误解阅读。 这里表现的不是孔子不重视法律和诉讼,我认为孔子不是否定法律和诉讼,也不是孔子的错误。 其实是孔子的高见,指出诉讼乃至法律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无诉讼”,即所有诉讼都是为了解除诉讼。 为诉讼提起诉讼总是很狭窄,但通过诉讼解决矛盾,使社会和谐乃至“天下平”,是最美的法律理想。 法律人最伟大崇高的行动是“平天下”,用“平天下”的行动“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应该是法律人最高时期的要求。
“大学”的复印件简洁,一共不到2000字,但其内涵极其丰富。 我这里也只相信手写,没有提到它的所有精华,没有涵盖它的所有思想。 推荐信中,从法律家认识人生、修身养性、关注治国、精通法律的观点出发,只会含糊其辞。 括号内的现代中文翻译也只是为了给一些必要的网民提供参考,不一定正确。 如果网民变得暧昧,请认真阅读原文用心体验,相信你有自己的心得。 本文为了引起重视,只期待这部著作能使法律和法学、法律人和法学人更崇高神圣。
标题:普法:《大学》应是法律人的国学经典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4/18754.html
下一篇:普法:西汉重大案件的“集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