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1-01-21阅读:

本篇文章4617字,读完约12分钟

□李占国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

1980年8月法制日报创刊时,我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转眼就40年了。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40年挥动手指,不知不觉我已经是近6旬的老人了。 作为与《法制日报》同行40年的法律家,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随之成长。 说不打算夸大《法制日报》的作用,回顾一下,自己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各种书报的影响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报纸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法制日报》是我们党在政法战线上的主要喉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0年沧桑巨大变化的证据和推动者。 40年来,它每天或以较少的文案记录了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经历的风雨,显示了我们党建设法治国家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我相信这次的《法制日报》会变更名称,从“刀制”变更为“法治”,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说到感情,当然和报社的领导、记者的友谊是不可或缺的。 从山东到浙江,我和报社领导以及山东、浙江两个记者站的同志有很多往来和友谊。 我记得去年10月末邵炳芳社长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时,问我为什么没有把“刀制”改为“法治”,前几天听说真的改了名字,怎么也很高兴。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回顾这几年我们走过的路,不是从“刀制”到“法治”吗? 我不能小看这个字的一些变化。 一字变化的理念是新的,一字变化天地广阔,一字变化干坤变大。 从《法制日报》到《法治日报》,我认为这份报纸总是充分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同频率共振的决心和信念。 这次改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是进入新时代的象征。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说几句话是叙述、纪念,也是祝福、祈祷。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法治是法律的治。 习大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的重器”。 “刀制”的法制强调了静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的完整性。 “法治”的法治强调了动态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的实际实施。 如果法制是1.0版,法治是2.0版,概念更大,文案越来越多,范围更广,“法治”不仅治理人,而且治理自己,权利保护、权力制约、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更深。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共产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事业,但没有参考经验,这也决定了我国法治的道路被锁定。 只有“文革”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宪法、婚姻法两部法律,不能说是法制,文革期间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决定,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刀制”到“法治”经过了20年。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由于这个字的差距,我们党和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很难移山。 1979年刑法、刑法等7项法律颁布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步云、王家福等学者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坚决保证刑法、刑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即中发(〔1979〕64号,简称“64号文件”) 1980年初,在全国第一次“人治”和“法治”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了“将自己的观点强行塞进中央文件”的疑问。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法治论”、“结合论”、“取消论”三大派之间的激烈争论不断。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书将“法制”变成“法治”之前,成为一跃而成的陈词滥调,实现了治国思想的重大突破。 西南政法大学的黎国智教授看到十五大报告书将“法制”改为“法治”,兴奋得流泪,想想是什么场景吧! 黎教授是我母校的老师,但很遗憾我没听过他的课。 我不听他的。 我对他不太了解。 他不能认识我这个学习不优秀的学生,但我可以从他的眼泪中看到法治精神的光芒。 感受他老人一生对法治的向往和勤奋的追求。 现在黎教授已经老了,他的眼泪永远印在我头上。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20年换一个字,一个中困难,各种困难。 我们很多共产党人,特别是法律人深谙其道。 法治的道路并不顺利。 到了2006年左右,《物权法》草案几乎规定了平等保护,因此引起诉讼,出现了否定意见和“违宪”的指摘,物权立法暂时“停止”。 而且现在,平等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了日常。 法治迅速发展的进步,可见一斑。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另一个20年过去了,时间刻度站在新历史起点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只有守法者强,只有守法者前进。 更大的成功还在孕育中,更大的恢复宏观目标将会实现。 不要再过二十年了! 到2035年,中国基本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方面制度更完善,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我大学毕业后,经过公安学校、检察院、政法委、法院等机构,从法学老师到政法干部,从山东到浙江,《法制日报》是我理解司法实务,感受司法变迁的重要途径。 从“运动式”到“法治化”都被严厉打败,从“因为有疑惑”到“因为没有疑惑”,从“以搜查为中心”到“以审判为中心”,法治思考、法治方法并没有日益加深人心,被广泛实践。 去年10月,我担任审判长的主审审理20年前的杀人案件,由省检察院检察长贾宇公诉,省律师协会会长郑金都出庭辩护。 《法制日报》浙江记者站跟踪全过程,深入采访,发表了《大检察官出庭职务大法官法庭判决——浙江省省级法检查“二长”在该法庭审理杀人案件》的稿件,全景式由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省级法检查“二长”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法治也是治理之治。 习大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是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 “水治”的法治与“刀制”的法制相比,天然含有管理的因素、管理的要素。 水利万物,“水治”方是万物之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重复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在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过程中,法治非常重要。 实践也坚持说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法律框架下不处理纷争,实行法外施治的话,“按葫芦漂浮葫芦”的可能性很高。 是一个有点重大、复杂的问题,如果用法治方法处理,往往能得到锤音的效果。 当然,法治也不是孤军奋斗,“法治”具有天然的融合结合属性,善于共同分享,是为了系统的治疗。 对处于矛盾纠纷解决第一线的人民法院来说,强调“法治”的共治属性尤为必要。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年,我离开山东省检察院就任济南市委常务委员会、政法委书记后,面对非法集资犯罪的频发情况,我们积极出击,由市委政法委、市综合治理主导,协调各政法单位、工商行政、金融管理等部门,3 我们一直坚持法治的大体,对没有融资资格贷款给不特定人的通常违法者,由工商管理部门监督调查,有犯罪嫌疑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立案审查。 多次快打小,做好追赃工作,尽最大努力不让损失,挽回损失。 加强反复管制,深入开展“法治六进”活动,提高群众自我防卫能力,有效抑制非法集资犯罪的频发。 《法制日报》记者蔡长春、姜东良以““济南经验”缩小非法集资的七寸扭曲,打击非法集资的被动局面”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传达了济南的经验,提高了大众的预防意识。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我管理中的系统思考,强调了“法治”的共治属性。 年初,我就职于浙江高院后,面对全省法院案件多人少的突出难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路,提出“以我为主”为“积极合作”,将法院的调整事业纳入党委政府的大规模管理架构 形成横向联动各部门,推进纵向延伸到各村社区的社会矛盾纠纷中介解决中心雏形,使浙江省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诉讼和收获方案双下的省份,为年浙江省委提出“最大一跑”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们积极推进“信访龙头、调解主、诉讼中断后”县级矛盾调中心的建设,将“大信访平台”变更为“矛盾解决平台”,将“中转站”变更为问题“终点站”,投诉源管理的“终点站” 对此,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记者陈东升、王春作为司法一线的展望者,敏锐地感知,及时跟进,以“浙江县级矛调中心召开“中国之治””为题进行报道,以“信访的受理分流”“调停主专家门诊”。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法治是更良法善治。 习大总书记强调“立法、执法、司法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古语中有“上善若水”,“水治”与“刀制”相比是善治,是良法善治。 努力让人民群众对每个司法事件都感受到公平的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法治的初衷使命。 要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实现法治的理想状态,重要的是人,要培养很多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生硬的法治人。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近年来,浙江法院认真贯彻习大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开展“牢记初衷、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思想建设、质量建设、作风建设“三个建设年”活动,提高司法规范化水平 特别是继续建设优强全省法院“院长论坛”的团队,“法治是最好的商业环境”、“努力让人民大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的正义”、“牢记初衷,负责任”、“学习好,进步好” 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成为新时期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等主题,向全省法院院长交流体会、认知,吸引广大干部到理论上的理解者、实务中的实干家学习。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法制日报社浙江记者站陈东升、王春同志对此表示深切关注,多次采访,看到“捕捉活鱼”,以“浙江法院的“走心”教育交换“真金白银”行动”为主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中传达浙江法院的好声音,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法治还是智治之治。 习大总书记强调:“要遵循司法规则,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和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水主智认为,“法治”本身包括智慧之治、智能之治。 现在,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新闻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法治的变化也在深化。 法治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更积极地接受技术,融合智能。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近年来,浙江高院按照“平台+智能”的总体思路加强了顶层设计,深化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法院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杭州网络法院”、“移动微法院”、“浙江法院统一事务平台”、“凤凰金融智审”、“ 特别是在疫情预防期间,浙江法院智能化建设很活跃,创造性地处理了疫情预防期间的诉讼服务课题,实现了“不关门”、审查方案“走云”、“网上看”,为人们“指尖诉讼,网上解决” 《法制日报》以“浙江移动微法院解线下诉讼暂停难题”为主题报道了支持“一站式掌上诉讼”的移动微法院,不仅为“法官的网上案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还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人身健康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 这相互印证了法新社和“the lawyer”等外媒报道的“在网上诉讼行业,中国已经领先于世界”。 在媒体的证言和传达中,从浙江省出来的移动微法院成为了光明司法的新名片。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结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重复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重复正义的价值追求。 40年在历史长河中短暂,我们摸索法治道路的困难和努力,但留下的印象令人难忘。 40年的一些变化是可见的,有良知的人都是我们的法治环境更好,信仰法治的人更多,不能法无授权,法无禁止也行,这一点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尽管我们有这样的问题和不足,那是前进中的问题,向往未来,我们更有信心。 今天,《法治日报》将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会做得更好。 有了这位良师益友的陪伴,我政法阵线的退役军人将更加努力,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一定会拓宽!

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作者是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标题:热点:漫谈从“刀制”到“水治”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1/29018.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