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高招季仍要警惕“虚假大学”
本篇文章1123字,读完约3分钟
艾偶然娇
近年来,教育、公安、网络通信部门共同打击,以欺诈为目的的“虚假大学”招生欺诈难以继续,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依然有人在“虚假大学”撒谎。 最近,教育部再次发布新闻,警告人们不要相信“抄近路”“上下级学校”等谎言。
简单来说,如果考生、家长根据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中招生计划报告志愿者,就不会遇到“虚假大学”。 考生和家长被“假大学”骗了,一是计划外选择了招生的学校,但没有看到学校有无学业资格。 第二,轻信低分运营也能进入名校,骗子在“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突然悠然自得。 三是知道是“假大学”,去买假学位,在应聘中敷衍及格。
除了彻底清除“假大学”的生存土壤,加强利用“假大学”实施的诈骗打击外,还需要考生和家长擦亮眼睛,通过正规的合格途径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要迷信所谓的招生“潜在规则”。
对于“假大学”,舆论有疑问。 为什么这样的“大学”层出不穷,教育监督管理部门为什么不注销这些“大学”呢? 这里,有必要明确什么是“假大学”。 “假大学”是子虚乌有的“大学”,没有注册,没有具体的学校地址和学校活动,其本质是进行欺诈的“工具”。 这样的“大学”,骗子一天就能“做”,只要做一个页面,考虑到骗子喜欢北京、上海、广东的大学,“假大学”也倾向于起一个接近一线城市大学的名字。 很明显,这不能只由教育监督管理部门取缔。 司法机关受到打击,第一时间注销“假大学”网站,追踪背后的欺诈集团。
有些人把“假大学”理解为“野鸡大学”,其实“假大学”也不是“野鸡大学”。 “野鸡大学”可以授予学历,但授予的学历不被认可。 在自授学位的国家,存在销售学位的“野鸡大学”,但在我国,没有“野鸡大学”一词。 我国有学业资格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普通大学入学考试招生。 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如开放大学、成人高中,通过成人高考招生。 另外,还有非学历高等教育训练,这些机构提供高等教育训练和自考助学等服务。 这些学校、机构都有资格。 其中有招生时有欺诈行为的个别机构,欺诈的第一表现是混淆学历的性质。
没有资质,没有学校地址,没有学校活动的“假大学”为什么也能撒谎? 第一个原因是,有人把成绩不高却想进名校的考生和监护人作为欺诈对象实施欺诈。 许多欺诈的方法是承诺解决内部指标,用假的合格通知书取笑父母。 另外,也有考生和家长利用对大学一无所知的劣势,将“假大学”扩展到真大学,让考生和家长相信“花钱就能解决”。 被欺骗的考生和家长,无论是被“假大学”欺骗,还是被混淆学历的行为欺骗,都相信大学招生有“潜在的规则”,有只要花钱就能解决的优点。 实际上,大学招生、录用都有严格的手续,考生和家长必须基本理解这一点。
标题:普法:高招季仍要警惕“虚假大学”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5/23043.html
上一篇:普法:听从内心的选择
下一篇:普法:广告营销岂能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