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本篇文章1015字,读完约3分钟
法制网北京12月13日报道,记者蔡长春中国政法实务大礼堂今天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以“走向法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几个问题”为主题,与该校400名教师进行了交流。
“习大总书记说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法治之路? 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在这些方面着力吗? ”。 孙谦在三个问题上开了讲座。
孙谦指出,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观念、大体和做法,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价值观和做法论。 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工作为核心,制约公权是重要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法、社会秩序状态。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法治国家必须看治理国家的价值观、理念、行动习惯和状态。
孙谦在系统回顾中国法治迅速发展的历史后,法治之路是实现中国梦想的必由之路,需要崇尚法治,需要良好的法治和立法,必须把权力关在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以人民为中心的迅速发展道理 法治之路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法治之路必然只是中国的特色。 今天中国的法治是在习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依法治国推进崇尚法治,约束公权,保障人民权利。
如何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孙谦认为,必须重叠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 要不断进行完全立法、科学立法、精确立法,继续提高立法质量。 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制约体系,比较有效地推进政府依法行政。 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使人民群众对每一个司法案件感到公平正义。 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使人民群众监督成为有力推进法治进步的助推器。
讲座的最后,孙谦鼓励参加讲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学生说:“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中国未来法治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果应该用那些维度来评价吗? ”“如何理解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责任?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有助于如何维持法治,保证宪法法律比较有效地实施呢? ”“我该如何解决《天理》《国法》和《人情》的关系? ”作为互动的一部分,孙谦详细解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这次课程是中国政法实务大礼堂进入高中的第七次。 中央政法委、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标题:普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0/1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