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5阅读:

本篇文章2071字,读完约5分钟

宁韧

习大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实施民法的重要意义,依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他还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事案件与人民群众的权益最直接密切,各级司法机关必须有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的审判水平和效率。 新中国第一本民法典可以说从编纂之日开始受到关注。 作为司法审判的一线干部,我认为民法的意义不仅在于设置具体的法条,而且在于对司法审判员的审判思维产生潜在的隐含影响,对司法审判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审判思维是从思维学的角度对法官认识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法官是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实体法律,按照诉讼程序进行分解、综合、评价、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其中有多种多样的法律评价、价值评价 审判思维看起来像抽象理论,其实直接影响审判做法的应用。 也有学者认为“审判思维制约了审判方法的选择,牵引了审判方法的方向,最终对审判的结论有决策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江必新从“如何平衡明确性、预测性和灵活性”、“如何实现审判思维模式的兼容性”、“如何明确审判要求的效果”3个维度探讨了审判思维,民法在某种程度上应对了这3个问题。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平衡的明确性、可预测性和灵活性。 民法将原本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分散在各单行法中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综合、编纂,形成系统化、系统化的法典,大幅消除单行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法官审判时的用法适用问题 例如,民法典规定欺诈和威胁是可取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消除了合同法和民法总则的冲突。 另外,民法典吸收了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第一、二、三条规定,合并到民法第一千六十四条,确定了夫妻共债的通常情况,解除了与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之间的矛盾。 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矛盾确实会导致法官适法的困难,导致判决结果的不明确性,民法系统会整理和统一现在的民事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矛盾,大大促进民事案件审判标准的统一,提高民事案件判决结果的期待性。 但不可避免的是,民法典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最高水平,但不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这部民法典在具体的权利保护,例如个人的新闻权益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单行立法的空间,为了维持法律的明确性、期待性而保存着灵活性。 另外,民法典不仅强调立法技术法典化、系统化、编纂的逻辑,而且要求司法裁判员确立系统适法的审判思考,充分认识到总则篇起着管辖民法典的作用,通常条款、特别条款、但是书条款的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民商事审判想法的矛盾。 长期以来,民商事审判思维的差异在民事审判中除了强调语义自治外,还强调对弱者的特殊保护,越来越强调实质公平,追求和谐和社会伦理的评价。 相对来说,商事审判越来越强调合同精神,假定从事商事活动的主体都具有相关的专业信息和能力,因此商事审判需要维持商事活动本身的营利性、营业性和竞争性。 民法典作为调整民事权利主体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础法律,适用于以前传达的民事纠纷,以其意义自治为理念,进一步优化民事主体的分类,丰富民事权利的种类,完善民事合同规则,平衡民事责任和行为自由 民法典在编纂体例中最终采用了“民商合一”的模式,凝聚了民商事法律关系中的共性规则,如合同自由、诚实信用等,也规定了金融担保等商事审判行业的通常规则,在民商审判思维之间消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另外值得观察的是,民商分立和民商一体型的理解是绝对化不了的,商事法律规范和非商事的民事法律规范有客观区别,关于一点商事方面的特殊规范,依然需要单行法律规定。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进一步确定民事审判应追求的价值追求。 民法总则篇基本继续民法总则的规定,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评级改革,第一条再次确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的立法宗旨,是调整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民法典将24字核心价值观从第4条集中浓缩融合到第9条,分别平等、自主、公平、诚实、依法,大致规定了公序良俗和绿色文明,另外将核心价值观自然、全面融合到民法的各分编中,成为法律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如果自己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被援助者受到损害,救援者不承担民事责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规章制度层面上表现得生动,类似条款很多,例如民法典第150条的规定“公序良俗 第一百八十五条加强英雄烈士人格权益的保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另外,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日本的理念,独立编辑人格权,规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具体人格权,而且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增加了隐私权、居住权等权利 民法典赋予了这些权利“新生”,但为了让人民大众实际获得这些权利,法官在面对判例审判时需要接触立法的宗旨。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更新问题发生,法官根据民法明确的基本大体、基本规则,带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等基本理念斟酌裁量,在公正审判中行动

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标题:普法:民法典颁布对裁判思维的影响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5/19244.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