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北京拟将垃圾分类撰改为义务性条款
本篇文章1962字,读完约5分钟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斌
8年前,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实施以来,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源减量、健全分类投入、运输解决系统收集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
今年8月,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向基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即“万名代表下基层,全体人民参与了条例的修改活动”。
填埋场接近饱和
焚烧解决设施过载
北京是一个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 全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从2012年的64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929万吨,6年间增加了43.4%。 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每天填埋垃圾1.09万吨,仓库容量接近饱和,垃圾焚烧解决设施长时间超负荷运行。
厨房垃圾由于有机质含水量高,不分类,擅自堆放或简单填埋,会污染土壤、水源、空气,危害人民健康。 混合垃圾在收集、运输和解决过程中容易发酵,产生渗滤液,污染环境。 每天增加的垃圾产生量占用大量土地,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据介绍垃圾分类是生活习惯的革命,也是实现城市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根据相关调查,在居民家庭丢弃的生活垃圾中,约20%到30%是可回收物,50%到60%是厨房垃圾,10%到20%是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只有1%左右。 服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体上是实施垃圾分类解决,吸引人们形成绿色快速发展方法和生活习惯,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水平。
现行条例首先比较了垃圾解决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重要规定了加快设施建设、鼓励垃圾分类、提高垃圾无害化解决水平等复印件,源减量措施、个人参加垃圾分类没有强制制约,对混载违法行为的处罚力
条例修改事业开始后,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公布有关构想,请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群众提出意见建议。 在北京的地方立法业中,计划在草案形成阶段修订的一点文案,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大众征求意见还是第一次。 因此,有评论说这次条例修改是打开立法,全民参与立法的生动实践。
《万人代表底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从8月6日到8月底结束,北京市16个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要求,依靠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的事业平台,密切市区三级人民代表的联系
计划确定排放总额
依法采取惩戒措施
据介绍,这次修改计划规定市政府根据各区的现实情况,决定各区的年度生活垃圾排放总额。 是否禁止和限制不重复的东西。 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禁止采用不重复的用品,餐饮公司和外卖服务公司必须自主提供不重复的餐具,酒店必须自主提供客房提供不重复的日用品。 是否限制过度包装市制定快递业的包装地方标准,规定快递公司的绿色包装义务,如电子运输发票、可回收包装物及包装物的回收责任。
对此,市民大众一致赞同实施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建议根据各区人口数量科学确定生活垃圾排放总量的限额,建立垃圾减量评价机制。 大多数人赞成限制一次不重复用品的采用和快递领域的过度包装,建议从源头限制一次不重复商品的生产,酒店、饮食、外卖、零售等领域逐渐杜绝一次不重复洗漱用品、餐具、塑料袋等的采用 基层机关建议党政机关、事业机关推进无纸化事务,提高再生纸的采用比例,一次也不要重复杯子等。
是否强制规定居民履行分类责任也是这次修改的重要复印件。
现行条例以提倡对居民个体参与垃圾分类为主,因此参与率低,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生活习惯,居民垃圾分类还处于“观念认可,行动落后”的阶段。 为了促进居民垃圾的分类,计划将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从提倡的评级变更为义务性条款。
这次修订参考国内外立法经验,对违法上市的单位和个体,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绝纠正极少数的,拟在条例中规定相应处罚。 是否需要加强信用惩戒将违法投入机构和个人的相关情况纳入市公共信用新闻平台,并计划依法采取惩戒措施。
对此,一部分大众也建议尽快从“提倡分类”转移到“义务分类”,认为有必要强制规定居民分类义务。 一位群众建议城管执法部门确定进行处罚,建立专业执法队伍,通过设置摄像头等方法加强监督管理,处理居民的“理念认可、行动滞后”问题,形成法律威慑力。 有些群众致力于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处罚,提出对个人的处罚必须适度,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的罚款可能会引起矛盾,需要注意把握执法尺度。 大部分群众认为应该加强信用惩戒。
另外,大众应该加强垃圾收集公司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责任,特别是普遍反映了应该杜绝“投入时分类、运输时混载”的行为。 有些群众建议提高监督管理力,提高处罚额,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发现问题,立即通报,执法部门必须依法解决。 在早上、晚上、夏天等垃圾产生数多的时间段,有人建议相对增加垃圾的回收频率。
标题:热点:北京拟将垃圾分类撰改为义务性条款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5/3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