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个东北“木耳县”瞄准全国餐桌的生意经
本篇文章150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长春10月28日电题:东北的“木耳县”瞄准全国餐桌的生意经。
新华社记者宗威,邵美琦
6.6亿袋,4万人,5个城镇,121个村庄……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汪清县,近年来根据自身特点加快了黑木耳产业的迅速发展。 要求质量、建设标准、电商,这个“木耳县”瞄准全国的餐桌,逐渐摸索自己的生意经。
木耳经济带的崛起
霜降前后,长白山区气候变冷,汪清县天桥岭町天桥岭村,村民不像以前那样开始“猫冬”,一家正在准备明年的木耳培养,很忙,工厂工厂也加班,满足全国各地的订单。
1979年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的汪清县位于长白山林区,昼夜温差较大,栽培黑木耳有天然特征。 近年来,该县按照“抓好县建设标准、村生产”的思路,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攻击方向,培育了木耳经济带。
进入汪清百益生物科技有限企业菌包生产基地,各种现代化菌种培养、菌包制作机械一应俱全,穿着工装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一台运输叉车将菌包送入恒温恒湿工厂,整个生产基地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企业员工大多是当地村民,每月工资4000多元。 ”百益企业社长王国光说。 汪清还有很多像百益这样的木耳公司。 村民不仅可以在这里打工,还可以从企业买包自己养育,自己获利。 这几年,“公司+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也受到专家的好评。
目前汪清县有黑木耳专业镇5个,年逾百万袋村庄65个,全县劳动力农业人口三分之二从事木耳产业,黑木耳年产值34亿元。
从小工作室标准化
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发展不顺利。 前几天,木耳品种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重,火灾风险大……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为了真正造福平民,造福长期,当地正在关注眼球标准化系统。
汪清县逐步建立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实行育种、菌包、技术、管理、销售“五统一模式”,建设45个黑木耳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各基地均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以前生产了1万袋菌包,至少3,4000袋不合格,现在的成品率超过了99%。 ”富森(汪清)生物技术集团有限企业总经理李洪山说。
机器除尘、人工筛选、高温灭菌……汪清北耳科技有限企业生产现场,严格筛选的木耳被装进了美丽的包装袋。 为了保证质量,北耳企业成立了全省唯一的黑木耳检测中心。 企业负责人孙新说,随着质量的提高,国内高端木耳在市场上使用汪清木耳更多。
现在汪清已经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事业的起草单位,“汪清黑木耳”进入中国特色农产品特征区。 “只有成为标准的‘代言人’,才能有竞争力,壮大企业品牌”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李浩源说。
餐桌上有美味的职场,有生态
打开年轻人很多的现场发布平台,汪清木耳栽培家大显身手。 从栽培、加工到成品包装,他们对生动地“吆喝着卖”自家的木耳感兴趣。 一位网友说:“贪得无厌死了。 马上点菜买来! ”。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思路活跃的汪清农民也开始网上文案,很多人开始尝试直播销售,以“网上加”打响企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一片片黑色木耳运往全国餐桌,所以生产木耳的菌包在哪里? 汪清县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把菌包的回收作为一大课题。 年,当地政府引进了上海的一家公司,建设了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企业的工厂,废弃菌包被解决后进入化肥池。 “年解决量为20万吨,菌包制作花卉、人参肥料销售到各地,很漂亮。 》环恳生态科技有限企业总经理胡斌刚说。
随着一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物解决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菌包培育、菌质检查、菌类栽培、菌袋回收……完美的木耳产业链成熟了
标题:热点:一个东北“木耳县”瞄准全国餐桌的生意经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7/31253.html
下一篇:热点:陇原“甘味”分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