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越来越多人敲响警钟
本篇文章937字,读完约2分钟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发生食物中毒,造成8人死亡。 据说在家庭聚餐中,吃自制的“酸汤”的人很多,相关食材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 据黑龙江卫健委最新消息,这初步定性为发酵米面食物中毒,即椰毒假单细胞菌污染引起的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
“酸汤子”锅花了八条命的悲剧真让人心痛。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 该菌产生的米酵母面包的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热水煮沸或用高压釜蒸煮也不能损害毒性,饭后会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椰毒假单细胞菌发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很少,但现在发酵菌酸没有特别的解毒药,中毒后死亡率很高。
这种事可以说每个人都敲响了食物安全的警钟。 在以往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受害者不理解食物的种类和保存条件等,因此,经常会觉得“变质只是口感变得危险”,或者扔掉,这是令人遗憾的。 我以为冰箱是“金库”。 隔夜的菜没错。
这些事情确实应该引起越来越多的对食物安全的关注,希望人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持续的“舌尖经验主义”。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在饮食方面都有自己的口味和选择。 例如,有人喜欢腌制和烟熏食物,也有人喜欢野生菌类和蔬菜。 但是,“吃事故儿童”的例子往往和这些食品有关。 例如,有些地方每年都有误食毒野蘑菇而死亡的例子。 家庭制咸菜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食用后威胁生命。 有些人只吃了放在冰箱里的隔夜西瓜就休克了,接受了急救治疗。
这些祸害反映的共性问题是人们在吃喝方面的“经验主义”。 用咸菜来说,可能有人觉得“祖祖辈辈都这么腌着吃,什么都没有”。 但实际上,温度、盐含量、污染物等变量因素在腌制过程的某个环节可能会“事故”,影响质量。
好的经验当然可以是“自带主义”,但在舌尖安全这一重要环节,一些“经验”真的危险很多,危机四面八方。 因此,许多科普媒体呼吁人们如何辨别变质的食物和中毒症状,不要吃来源不明的食材和剩余时间过长的食材。
除此之外,为了不让“病从口入”的不必要的人从根本上遭殃,应该认为改变不科学的饮食习惯,确立新的节约理念是明显重要的。 留下食材“慢慢吃”、剩饭剩菜等是节约的,但比起尽量让料理的合理分量、所有的食物新鲜健康,更符合现代生活。
标题:热点: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越来越多人敲响警钟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7/3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