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
本篇文章3428字,读完约9分钟
徐骏作(新华社发)
“11月还没有报价(录用通知),还有机会吗? “补记开始了,难道还没有找到工作吗? “有跳槽机会的寒假实习上线了! ”……
对很多求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平台的标题是不知道的。 点击后,你会发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
现在正是就业季节,本报收到了一点同学的来信,反映了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对求职者的方便,同时也存在个别平台的夸张推进等问题。 记者进行了调查。
他主张培训课程的标价数万,保证找到工作
“你还在等秋天的邀请吗? 看看这个春招预测表! ”。 11月上旬,上海某高中的于林在朋克社团转发了“synet求职”的复印件。 “我想知道各企业的网上申报时间,按照要求转发了。 我认为他们整理的消息很有用。 ”。
记者将收据转发给WeChat的力矩,发现“保存5分钟,不分组,不删除”,可以直接向“小助手”领取12.5元。
文案除了介绍“预测表”外,还提到了“为国内外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求职咨询课程”。 根据咨询,有些vip课程收钱2万元,服务时间为12个月,20小时,“足以得到喜欢的报价”。
这是多个平台上常见的操作方法。 “刺猬实习学校诡计”、“可以上班”等也要进入“寒假实习组”、“秋季诡计闹钟组”等,需要转发推荐语分发或者支付19.9元。
“我当时看到同学转发的消息,关注公众号,加入了小组。 里面经常出现就业训练广告。 ”上海某高校研究生胡可说,去年9月,他对求职充满热情,用6600元报告了为期3个月的秋季招聘计划。 课程大纲提高了通过视频了解领域、7小时在线一对一指导、笔试面试经验等软实力。
但是胡可说:“感觉自己几乎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帮助。” 他说:“更改简历,淘宝要几十元。 他们提供的招聘新闻、笔试和面试经验也可以在网上找到。 ’胡可还说,实际课程数量不足,但无法退款。 “不仅没有帮助,还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秋招被搅拌了! ”。
我们知道许多求职训练项目收到数万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价格不高。 例如,据“爱思益”员工介绍,“v计划冲刺offer项目”的价格为49800元,“v计划培养项目”为29800元。 “认识职帝”的员工说,“知名企业冲刺项目”的折扣价格是10980元。 根据“面包就业”网站,“烘焙计划”的标价从19800元开始……
另外,在一些培训项目中,促销文本有类似“保offer”的描述。 例如,“理解职位日”的求职指导项目是“保证高工资报价,先追加报价,以合同形式的100%保障报价”,“爱思益”的员工表示,标价49800元的项目以目标企业为合同。 根据“面包就业”网站,“职场启航计划”中有“在指定时间报价”的记述。
但是,一点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高中的任星说,5万元左右参加过网上平台的项目,但是课程的性价比很低,求职咨询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间接影响了就业,感觉“漏洞百出”
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购买了网上平台的相关服务后,因不满的效果解除了协议。 "费用退还了,但对孩子产生了精神影响. "
提供“收费内推”,公司实习每月支付数万元。
内推,即内部推荐是多个公司招聘时常用的方法,员工可以在一定的过程中推荐满足条件的熟人、朋友。 有些企业一旦被推荐人录用,就会给推荐人一定的报酬。
很多求职服务平台打着“付费内推”的旗号,有偿“内推”的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 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你还没有找到实习,有困难吗? 知名企业保offer实习一直推,名额有限,晚一步就被抢了! ”求职平台“快求职”的求职助手经常用WeChat的力矩发布类似消息,有很多知名企业的现场和远程实习岗位,他说“直接按保证,需要一定的费用”。
一位求职顾问说,初步筛选学生素质,满足基本条件后,通过自己的资源向相关公司推荐学生,通过网申、笔试等直接进入面试。 “在简单的面试中采取步骤后,我保证了,但需要一定的费用。 万一不合格的话会全额退款。 ”。
收钱是“一步一步”。 这位求职顾问介绍说,比如一家国际大企业现场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8000元。 还有远程实习,某企业市场部远程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4000元。 10000元以下的岗位只有两个。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 根据“面包就业”网站,“职场启航计划”为11800元,实习形式为5周的网上实习,“企业示例”包括4大会计师事务所等。
应届毕业生董明知道“职帝明白”求职项目时,据员工介绍,马氏、宝洁、联合利华的市场类实习岗位均在20000元以上。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工作? 我需要付钱吗? ”。 董明很困惑。
“爱思益”的就业项目还包括提供实习机会,去年毕业的陈蕾通过项目做过在线pta (兼职助理)。 “他们给了我的知名企业财务咨询经理微信。 我给他出了点事。 没有去企业的必要也没有实习说明,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那个企业实习。 ”陈蕾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司回答一点也没有委托平台“收费内推”。 例如,“bcg波士顿咨询”的微博聊天公众平台复印件“不委托第三方企业招募,也不向申请人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请同学们擦亮眼睛,以免上当。 ”。
据说求职平台在普及时,经常与各大企业合作。 但事实上,有些求职平台涉嫌发布非法虚假广告。 今年上半年,上海凯洛格新闻科技有限企业因发布虚假广告,受到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产品“职业蛙”的推进书中有“合作公司……会计事务所:……德勤……”等,但没有与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
各方应该联合起来,降低大学生的求职价格
“我注意了一会儿,因为觉得某个平台的内推模式不太可靠,所以取消了关注。 但是老实说,一开始我真的很感动。 他们的课和内推都吸引了我。 ”。 今年刚毕业的白帆说。
事实上,很多学生确实受益于求职项目,获得求职新闻,提高个人技能,求职平台也经常发表在求职项目中获得就业机会的同学的评价。 “质量和效果因人而异。 根据同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下课的效果不同。 ”一个求职平台的员工说。
收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到关注的背景下,求职者对求职新闻、职业技能训练、求职指导的诉求不容忽视。
“就业时新闻的不对称依然很严重,我觉得很多领域的招聘流程也很繁琐。 有些就业平台提供了教授简历变更方法、网申、模拟面试等领域的资料,但我认为对像我这样中途跳槽的人来说还是有用的。 ”。 白帆说。
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丁丛也有同感。 “周围很多同学关注就业平台是因为他们想先进入知名企业。 国内的公司经常不去海外招聘,我们也很难接触公司。 ”。 丁丛说,与免费平台相比,很多收费求职平台被称为内部资源,“公司内部的人介绍情况的话,应该能取得更多的成果吧! ”。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说,这些平台拉动了毕业生涉世不深、渴望找到好工作的心理。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国表示,一些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职业规划,但就业期待高,在毕业季想利用就业培训机构来完成自己。
另外,秦建国说,一点高校人才培养偏离了市场诉求,就业指导服务也不够充分。 “缺乏专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容易被容易被个别“花哨”吹走的就业训练机构所迷惑。 ”。
“我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上花很多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建议,大学生求职前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提高自己求职的对比性,减少盲目性,求职时可以适当依赖自己的校友、老师等。
秦建国建议政府、公司、学校、大学毕业生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积极监督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比较有效地降低大学生求职价格。
“大学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素养和不良中介机构的鉴别能力。 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积极咨询有经验的老师和校长们,提高求职新闻的收集和鉴别能力。 ”孙俊华说。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对大学毕业生的公审中警告毕业生,有必要注意防止求职过程中中介机构乱收钱、使用者扣除证书、培训就业被贷款等陷阱。 遇到上述情况时,必须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通报。
“我要重新工作了! ’前几天,我去年秋天购买过就业服务,就业失败的胡可对记者说。 “今年感觉好多了,技术也过关了。 以前报那个班是因为很着急,但我知道现在就业压力不是很大。 ”。 (李2314来源参与采书。 应回答者的要求,文章的学生都是假名)(记者吴月)
标题:热点: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6/3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