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谁是中国第一位赴欧美的全权特使(一)
本篇文章3144字,读完约8分钟
□周大伟
我住在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的城市的名字是burlingame,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只有15分钟。 在这不到3万人的小城市,华裔人口正在增加,不想在说英语时发出尾声的广东华侨们直接称这个城市为“柏林根”。 但是,近年来,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中国居民没有观察到,这个城市真正的名字背后包括与中国密切相关的神秘人物的故事。
几年前的元旦,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度假。 在国内山东省老家会面的朋友用越洋的手机留言告诉了我。 “喂,你真的不知道吗? 你住在美国的这个城市是以蒲安臣的名字命名的。 蒲安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欧美的全权特使啊。 ’我真为自己孤立的寡闻出汗。 因此,在这个城市的图书馆,我非常好奇地开始调查这个叫anson burlingame (蒲安臣)的相关资料。
在这些资料中,我看到了今天国内历史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复印件。 我终于知道了在中国第一次去欧美的全权特使是谁。 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面国旗,把它带入了国际社会?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签订对等条约《美中蒲安臣条约》的是谁? 谁为中国人去美国留学而开的门? 我知道这个身体不是中国人,而是被称为“最年轻的政府儿子和最年轻的政府特使”的美国人蒲安臣。
1820年11月14日,蒲安臣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新柏林市。 1846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 之后,蒲安臣在波士顿从事律师业,投身政治。 1848年,他为存在于1848年-1852年的美国自由土地党( united states free soil party )的演讲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853年,他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 当时奴隶制再次成为美国政治争论的中心,蒲安臣是坚定的废除奴隶主义者。 1854年,蒲安臣和废除奴隶主义者小组在马萨诸塞州创立了共和党,截至布什,共和党有18人当选为美国总统。 1855年,他被选为联邦议员,连续三次( 1855年至1861年)。
1861年6月14日,刚上任的林肯总统任命蒲安臣为驻奥地利公使。 但是奥地利政府以蒲安臣同情匈牙利革命为理由拒绝了。 蒲安臣赴任时去巴黎时接到这个消息,怎么也没能进退维谷。 林肯总统知道中国政府允许欧美各国派遣北京,派蒲安臣去美国驻华公使。 蒲安臣风尘仆地从巴黎出发到北京,1861年底到达广州,1862年7月20日到达北京,是首次上传到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 他到达中国的那年是咸丰十一年,当时他还不到41岁。
蒲安臣上任后,积极执行了对中国的“合作政策”。 “在中国,必须就所有重大问题协商合作。 在维持条约权利的必要范围内保护条约口岸。 行政方面必须在全球基础上支持那个外国人管理的海关。 赞助中国政府对维持秩序的努力。 在条约口岸,没有要求,没有租界,没有办法干涉中国政府对人民的管辖,也不会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 ”蒲安臣来到中国后,以“合作政策”为中美外交的基础,这个政策也影响了其他西欧各国。 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成为了最尊重清政府的西方国家。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蒲安臣也得到了清政府的特别信任。 蒲安臣很有幽默感,人格受到人们的敬仰。 历史学家王尔敏说蒲安臣是中美关系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公使。 蒲安臣经常调停当时中国面临的外交困难,避免中国的损失。
为了让清政府理解西方。 1864年,蒲安臣向清政府发送了传教士丁其良翻译瑞典著作的《万国法令》。 关闭自卫的中国第一次知道国际间的国家关系,可以用国际法的方法进行规范。 清朝政府取得《万国法令》后,非常重视这本书,1864年冬天,该文馆正式出版了《万国法令》一书。 这本书是中国理解西方各国法治的第一本。 这个方法使一些西方列强分心。 法国兄弟戚代理对蒲安臣说:“丁昌良是谁? 居然让中国人理解我们的国际法。 除掉他,他会给我们添麻烦的。 ”。 蒲安臣无视他,继续说服清廷要人,抛弃陈腐的华夷理念,目的是真诚地帮助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1865年,蒲安臣退休,不想当公使。 他卖了北京的房子,春天回了美国。 其间,他把董恂问题上写的诗扇送给了兰法罗。 但是西华德国务卿终于说服了他。 第二年,他再次去北京继续公使。
美国公使蒲安臣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说服了华洋友好,清政府给了蒲安臣特别的好感和信任。 1867年11月下旬,担任驻华公使的蒲安臣卸任回国,在总理衙门举行的饯别宴会上对恭亲王们说:“如果后来与各国发生不公正的事情,伊将像中国派伊一样非常尽力。” 恭亲王说:“这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经由欧洲吗? ”。 蒲安臣作出肯定的回答后。 恭亲王请中国向巴黎和伦敦两个政府解释。 恭亲王说:“如果一个公使可以为两个国家服务,我们愿意派你去满足我们的使节。” 蒲安臣同意接受这个职位。 清政府批准“使节蒲安臣处理和平,洞察中外大体,立即派遣到约各国,充实各国的中外交事务大臣”。 这是历史上清政府第一次派遣团出国。 这个楚晋用,中西合璧的“使节团”,今天看起来有点荒唐。 当时,有数亿人口的大国找不到知道国际外交的官员。 之后的事实表明,聘请蒲安臣这样的美国人担任特使是清政府的幸运。
史学家们认为,清廷选择蒲安臣的主要原因是蒲安臣担任驻华公使,了解中西文化,帮助清政府顺利正确地与西方强国交流,不仅在语言方面,在种族外形方面,对其他具有不同经济基础的强大政权也比较平等 当时,在国际社会中不自然、内外外交困难的清政府,为了探索自己能承受的外交方法,最大限度地缓和国际环境,为开始的合同谈判做准备,西方各国在合同谈判时要求不要太严格。 由此可见当时清廷外交在历史转型期的无奈与矛盾。 赫德在给美国驻华公使劳文罗斯的信中说:“我不仅想通过驻京的外国人使节进行联系,还想通过常驻的中国人使节,在各国首都向政府发表意见。”
其实,晚清年期间,外国人在中国朝廷任职早就有先例了。 罗伯特·赫德( 1835—1911 ),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从1861年开始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 1861-1911 ),任职期间建立了税收、统计、疏浚港、检疫等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构建了中国现代邮政系统。 另外,1859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总税务司署,按照英国的建议,任命英国人李泰国( horatio nelson lay )为第一代总税务司。 各税务司及海关高级职员,由外国人负责。 1863年,英国人赫德( robert hart )接替总税务司,担任该职直到1909年。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组织第一批由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代表团团长外交使节团一行30人,从上海虹口黄浦江码头乘“加斯塔哥利”号轮船启航美国旧金山。 同行的是两名中国官员,即首相雅门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和翻译张德彝。 蒲安臣的两位副手:左协理是英国大使馆翻译柏卓安( john m.brown ),右协理是海关税务司法籍职员德善( e.de champs )。
为了这次访问,蒲安臣被委托设计中国第一面国旗黄龙旗。 根据史料,“蓝缘,中画龙一尺三长,宽二尺,和使用者开车时,以为是先驱”。 这标志着中国象征黄龙旗正式登场,标志着中国首次以主权国家的姿态出现在国际社会上。 其实,1859年底,蒲安臣警告清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与“阿罗号”举起英国国旗有直接关系。 他建议中国沿袭国际惯例设计自己的国旗。 但是清廷完全不理解国旗的意思,认为是小事。 1862年,蒲安臣在给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的信中说:“中国终于有了悠久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 我向你报告,中国政府用了国旗……帝国抛弃了最后一点,把其力量的象征摆在我们面前,要求各国中有自己的住处。 ”(未完成继续)
标题:热点:谁是中国第一位赴欧美的全权特使(一)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3/29643.html
下一篇:热点:英国刑事上诉制度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