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中国与东盟经贸划出美丽弧线
本篇文章1504字,读完约4分钟
唐奇芳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四个月前,东盟反超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东盟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地位继续上升,双方经济依赖更加密切。 但是,一些外国媒体依然片面解读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蔓延对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冲击和影响,夸大近年来一定程度的外资向东南亚转移加剧了中国和东盟的经济竞争,东南亚
事实上,如果在全球价值链和东亚生产互联网迅速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分解这一现象,你就会知道这些媒体的结论有多武断。
首先,东盟经贸地位的上升是东亚生产互联网紧密化的体现。 以上世纪中后期形成的“雁行模式”为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分工结构不断深化,多种混合化,形成了成熟的生产互联网。 随之东亚经济之间贸易形式的巨大变化首先是产业内贸易和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到2004年,产业内贸易占东亚地区贸易总额的78%,地区内贸易占56%。 这种趋势是东亚生产互联网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中以“东亚生产、欧美支出”的模式在欧盟和北美之间表现出了绝顶的势头。
受世界经济低迷、中美贸易摩擦和最近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的影响,东亚经济向欧美出口锐减。 相比之下,区域内贸易冲击小,东亚各经济体在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年,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4.43万亿元,增加14.1%,几乎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最高的增长率。 中国本来是整个东盟及其大多数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现在东盟也上升到了中国的第一个贸易伙伴,这说明东亚的生产互联网越来越紧密。
其次,一定程度的外资“转移”是东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结果。 被一些外国媒体夸张解读的所谓外国投资从中国向东南亚的转移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从2012年-年开始的。 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一直以来都明显高于东盟,持平甚至更低。 但是很明显,这些“转移”的外资主要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原因也非常直接,例如中国工资等人力价格上涨导致资本收益下降等。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变化是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外国对华投资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转型政策的诱惑和推进东亚生产互联网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改变增长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即从出口主导型向国内支出型转移,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转移。 另一方面,东亚生产互联网上的生产重点转移到东南亚,中国随着国内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中国智造”。
第三,中国支出水平的提高是深化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动力。 中国的工资上涨直接推动了东亚生产互联网的结构调整也给地区和全球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中国人口体量庞大,工资收入提高带来的动能支出惊人。 进口日用支出品已经成为许多中国普通大众的选择,其中水果等东南亚各国的食品更受欢迎。 例如,一个EC平台4月宣布东南亚水果节,仅泰国一国的玫瑰、凤梨等水果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
中国与东盟地理相近,物流方便,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潜力无限。 中国国内强大的支出能力对东盟出口特别有利,今年第一季度东盟对中国出口4519.1亿元,增加10.9%,在所有数据中非常明亮。 在国内经济政策的强大诱惑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另一大支出中心,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东盟等地区伙伴带来更大的机遇和红利。
因此,外界不能对表象视而不见,必须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中国-东盟合作和东亚区域经济,这里依然是世界的亮点和希望。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标题:普法:中国与东盟经贸划出美丽弧线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3/2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