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再融资不是“免费午餐”
本篇文章1334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周琳
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票融资既不是没有风险的“免费午餐”,也不是不负责任、可以期待的融资工具。 站在资本市场改革迅速发展的高度审视上,已经上市的公司和上市的公司必须理解资本市场不是为公司提供融资便利的“免费餐厅”。
中国证监会日前宣布改革再融资市场,实施差异化分类审查制度,高质量新闻披露企业进行“迅速审查”。 这被解释为今年2月再融资新规则放宽部分定向增发股票规则后监管部门便利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另一个重磅利润。
新闻发布质量好的企业享受再融资快车道是件好事,但市场无视这条新闻另一层的考虑,监管部门特意罗列了一些“坏学生”不适用于再融资快车道,其中最近
再融资分类审查的重要意义不仅是鼓励好企业保持新闻披露质量,而且规范和约束坏企业,避免坏企业利用再融资工具扰乱市场节奏。
再融资的“再”字是与首次公开发行新股融资( ipo )不同的直接融资方法,通常是指公司上市后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再融资通常包括股票增发、配股、发行企业债务和可转换债务、优先股和资产证券化( abs )等多种工具。 以现在重新融资的“主力军”非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发)为例,上市公司一般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价格向10人以下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融资,参加者可以“打折购买股票”。
这是增加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的好事,但被极少数坏企业和坏企业玩弄了。 曾经受到市场恶毒的二次市场的“采血”效果,与什么不规范、没有责任感的再融资活动有很大关系? 少数投资者用再融资工具“折扣”购买股票、可转换债务等,转型期通过二级市场的清仓减产、恶意减产、无序减产,成为危害股票市场的“出血点”。 有些“连年饥渴”的上市公司不珍惜再融资的机会,增发刚完成,制定了可转换的债务发行计划,谋求“迂回”减收。 2017年出台最严格的减持新规则后,整个市场趋于平静,但大股东可以采取etf (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减持、股权转让减持等不规范行为。
为了根治这个问题,除了规范“出口方”的减收行为外,“进口方”还需要阻止不良公司无序的再融资,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想参与再融资的公司。 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票融资既不是没有风险的“免费午餐”,也不是不负责任。 无论是上市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务,还是实施定向增发,都必须严格遵守《证券法》和登记制的相关规定,保证报道披露的质量,公开披露融资的流程、用途、录用的进度。 要积极鼓励再融资顺利的企业。 相反,需要严厉的惩罚和制约。 另一方面,再融资实施主体必须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管理重大事项,融资承担那些责任和风险,事实上必须向股东报告。 特别是在将来的减产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危害市场和广大中小股东的“采血式”减产行为。
站在资本市场改革迅速发展的高度审视上,已经上市的公司和即将上市的公司必须理解,即使在注册制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也没有白白地为公司提供融资方便的“免费餐厅”。 资本市场的中枢作用不仅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发挥融资功能,还体现在丰富的财富管理市场、风险分散功能、完全的投资者保护、推进金融开放等全方位。 公司只有从遵守新闻披露监督规则、保证新闻披露质量、维护市场稳定、保护股东和投资者利益的大局出发,诚实信用地推进再融资的各项措施,才能稳定走远。
标题:普法:再融资不是“免费午餐”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31/2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