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9阅读:

本篇文章991字,读完约2分钟

练习洪洋

在“双11”的前一天,国家市场监督总局起草发表了《关于平台经济行业的反垄断指导方针(征求意见稿)》,定义了备受争议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共同销售”等概念。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年3月,发生了大型的“翻车事故”。 一位客户发现同一张机票在一个旅行平台的第二次搜索中比第一次搜索贵1500元,但航空企业没有提高票价。 这使“大数据杀熟”浮出水面,掀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从公众口中惩罚了笔伐,但“杀手”似乎不动,这样的现象依然发生。 今年的“双11”前,北京一位女性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是通过手机登录账户购买的,价格不同。 用费用比较少的账户购买的话,会比费用多的账户便宜25元!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针对这种现象,经济学统称为价格歧视,或差别定价,是卖方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销售同一产品。 理论上,“杀生”应该是价格歧视的第一种形式,卖方对陌生人下手很冷酷,比如人们出去旅行购物时容易冤枉。 熟人之间的交易不仅有生意,也有情义。 价格应该打折。 事实并非如此。 也有像粤语的歇后语“黄皮树哥哥-不知道的食物”一样,专门“杀戮”的人。 这种异常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想想也并不惊讶。 在势利中,亲情、友情也有“价格代码”,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很多情况下,即使是“杀手”,也会给情结带来障碍,亲人和熟人不太在意卖家,所以“杀手”的价格不贵。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网上的“杀手”很容易操作。 中国是熟人社会,网上交易买卖彼此不习惯,“杀手”怎么进行? 电商要收集客户的消息,分解各客户的地理位置、性别、年龄、喜好、习性、经济能力等新闻,准确实施价格歧视,要依靠大数据。 因此,在线“杀熟”有“大数据杀熟”这个专业术语。 根据大数据的观察结果,如果顾客的收入水平高,价格灵敏度低,商品就不需要给予折扣,也可以提高价格。 极端的大数据,居然被一些人用作“杀手”,可以说是明珠暗投。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杀手”、“杀手”、在线和离线,其实都不正常,应该放弃。 道理很简单,人要有诚信,人不信但站不住脚。 生意更是如此,业若不信就扫兴了。 实施价格歧视,无论方法多么高明,结果多么完美,都是缺乏商业可靠性的表现。 把戏一被识破,顾客就用脚投票,想把生意做大是梦想。 对公司来说,对个人来说怎么样呢? 苍蝇头小利,人情透明,如果将来你有困难,谁会求助?

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大数据杀熟”进入管理者的法眼,有了良好的开端。 下一步看能不能拿出更有效的方法,制止这种恶风。

标题:普法:别把大数据用来“杀熟”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9/20462.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