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徜徉于经验与理论之
本篇文章1053字,读完约3分钟
□刘译矾
在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北京大学陈瑞华教授著作的《刑事证据法》,与中国的证据制度相结合,这部新作根据原版,结合最新的刑事证据规则、最新的刑事证据理论以及最新的刑事判例,为网民在中国 这本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以《刑事证据法》为专业研究对象。 理论上,根据三大诉讼程序的分类,证据法可分为刑事证据法、民事证据法和行政证据法。 因此,将“各有特色”的三大证据制度合并到一个证据法教材中进行研究,很难强调各自的优势,有可能无法深入研究。 这个《刑事证据法》是国内专门研究少数刑事证据法的著作。 这本书以约60万字的篇幅详细、深入、系统整理,从证据概念、证据属性、个别证据的审评规则及司法说明等方面进行了各方面的总结,试图“一网打尽”刑事证据法的规则和理论。
第二个是从“经验”到“理论”有效利用的研究方法。 这本书在创作方法上不以西方证据体系和理论为大前提,不以演绎推理为第一研究方法,而是以我国证据立法、司法解释及相关司法实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归纳推理的做法推敲理论,与西方主流证据理论和概念进行对话。 例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三种模型的提出、实物证据鉴真规则的凝结、证据证据证据证据规则的反思等是这种方法的典型案例。
三继承了“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睛”。 通过中外证据制度及其相关理论的比较分解,总结了中国刑事证据法的优势。 例如,在证人查询规则、问责、说明标准等问题上,新作对两大法系的相关证据制度进行了翔实的比较法研究。 通过这样的研究,网民一方面理解两大法系循证法在主要制度中的优势和历史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在整体框架下体验中国循证法的独创之处。
是引入了样本研究的方法。 证据法是实践性的法律,与司法实务关系密切。 2010年以后,随着刑事证据规则的完善,我国法院发表了一系列珍贵的审判文件。 为了加强这些范式的研究,新作除了在正文部分作为学习素材继续保存很多缩写范式以外,还在本章的最后设置了探讨范式。 这些实例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刑事审判参考》等权威出版物上的广泛指导实例,通过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实例,网民了解中国刑事法官的思维方法
新版《刑事证据法》向网民展示了完整的刑事证据法框架、系统证据法规则和最新的证据法理论。 但是,《刑事证据法》不仅仅是教科书,立足于中国证据法的“经验事实”,以“问题”为研究起点,在“世界视角”下审视中国的“问题”,穿梭于“经验”和“理论”之间。 这种研究的前进道路和学术风格可能是本书带给网民的意外喜悦。
标题:普法:徜徉于经验与理论之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4/18751.html
上一篇:普法:北宋儒教的“异端”审判
下一篇:普法:“安乐死”的两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