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于文江: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
本篇文章1792字,读完约4分钟
在文江的艺术道路表面看起来很光滑,他用一句话概括了。 小时候梦想成为画家,长大后真的成为了画家。 但是为了找到适合个人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在美术界有一席之地,在文江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
文江196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从小热爱美术,17岁进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4年毕业创作《小伙伴》成为当时唯一入选全国6届美展的在校生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 当时他的绘画以纯工笔为主。 他想起在大学阶段,认识到造型语言显示了画家对人物精神界的理解水平。 我不仅要求自己在画面上描绘现象,还要求通过笔触透过现象描绘出形象越来越多样的意思。
大学毕业后,在文江就职于山东省美术馆。 刚成为专业画家的日子里,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他认识到从中国传来的工笔绘画不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如何找到中国画在现代、国际上的位置,如何以前传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必须思考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文江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按照中国绘画快速发展史的脉络,对绘画技法和表现语言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我在研究工笔画。 然后他也对吴昌硕的花鸟画、任伯年的写实人物画、石涛和石溪的山水画等进行了系统的写实,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绘画写实性的理解,理解写实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工笔画也同样具有丰富的写实性。 1988年,在文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一步磨练自己的造型和绘画语言的掌握能力。 1990年以后,文江上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蒙山秋》( 1992年)和《家》( 1993年)中,将花鸟画和山水画的要素引入人物绘画取得了成功,打破了工笔画行业长期以来概念化和程序化的表现方法。 在《聊斋系列》( 1993年)和《旧梦系列》( 1994年)中,无论画面是古代人物还是现代生活,在绘画美学思想中都重视工笔绘画的意境表现,目标是结合绘画的意境美和形式美、笔墨的丰富和写实性。
在刻苦的探索中,文江逐渐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范式。 他自己写实地衬托工笔,做工也写,其实也把空虚的画法称为小写实,包括工笔和造型的严密性,但为了考虑笔周,没有落后于刻板的规则。 到处都能看到写实的松树速度和逸散,但不是故意的要求,而是随便掉下来,遵守道理和细节。 其作品先后在全国美展和中国现代工画大展上多次获奖,成为中国人物画坛耀眼的新星。
艺术需要妙手表现,但艺术不是妙手。 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总结出在文江,无论历史如何迅速发展,社会如何变迁,感情和精神都是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方法。 《草原牧歌》( 2004年)、《山寨小川》( 2004年)、《移动》( 2010年)、《回家》( 2011年)、《晨祷 年参加真理力量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的主题展览会上创作的《马克思童年三位一体》借用西方的表现方法,强调透视,整体大相径庭,空间感十足。
文江说,画家一生第一想到两件事。 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前者是主题素材的问题,后者是绘画语言的问题,毕竟是追求图像和精神统一的问题。 他说艺术创作毕竟是生活给我们精神世界的感情表现。 只有精神行业深深呼吁的表现才是图像世界的真正源泉。
现在,文江是中国国家画院国务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宁夏画院名誉院长、文化部现代工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院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 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画家。
至今,文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绘画和研究画。 他特别喜欢在深夜画画,在现代艺术迅速发展,所有艺术家都要面对艺术市场,但在文江画家认为不要太在意市场,应该静下心来专注自己的作品。 真正好的画家具备高度的笔墨功夫、技法和深远的画外实力,自然被市场接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推敲。 相反如果画得不好的话,暂时赢得市场也是虚高的假市场,最终会被市场抛弃。
画家的天职是首先使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的审美理想注入作品中。 作为画家,应该为自己负责,真的应该为你喜欢的收藏家负责,从你手中交给的作品,无论是参加比赛,销售,还是送给朋友,都同样应该尽力画画。 据文江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和收藏的本质意义在于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代精神产品的尊重、认识和传承,是人类对精神史的保留和积累。 在新知识的视野和时代背景下,我希望今后能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标题:热点:于文江:追求图像与精神的统一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416/49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