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铲除资源行业腐败毒瘤
本篇文章1511字,读完约4分钟
12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宣布,内蒙古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白盾、内蒙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企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日勒格涉嫌严重违反纪律,目前正在接受审查调查
今年以来,由于木里矿区非法采煤问题,青海省检查了海西州自然资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木里石田管理局原常务副局长马成德、崖市委原副书记、市长王国等多名干部。
到目前为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长江华安、原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刘维德、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斌等多名干部均接受了审查调查。
记者整理后发现,今年以来,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发表的审查调查和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领导干部中,至少有10人在自然资源行业工作。
自然资源行业涵盖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矿业审批、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纳入了计划功能,自然资源行业员工数量增加,对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因素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坚决调查资源、土地、计划、建设、工程等行业的腐败。
近两年出现了自然资源行业腐败问题隐形变异、改变等新情况。 湖南省纪委监察委员会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事件检查站来看,指导干部直接问候的情况变少,各类中介判断机构脱离各职能部门的表面,实际上联系更密切,腐败渗透力更强
例如,从事国土空间计划、生态修复、不动产登记等行业业务的中介企业中,有中介的名字、揶揄客的实际情况,存在利益运输的风险。 另外,工程项目在实施中有围堵、串通等情况,引起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行业的不正当风气和腐败问题。
湖南省益阳市纪委监察委员会在公安部门调查的与沈江市10亿干旱改水项目合作招标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沈江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龙秋桂要求他人制作招标文件,设置高额保证金应答金
一点非法开采、非法占地行为的背后,也有公务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充当黑涉恶组织的保护伞的现象。 9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通报了6起黑涉腐败和保护伞的典型例子。 其中4起案件都是利用职务为黑组织非法取得土地、非法越境开采等几个事项提供协助,容忍黑组织存在的私挖滥采、非法用地等严重违纪行为。
应该观察的是,从近年调查的事件中,相关人员呈现出基层化、集团化的倾向,调查的事件多是拔萝卜出泥,事件序列的特征变得明显。 例如浙江省元余姚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工委副主任沈定张、马渚国土资源管理所长曹昊、副所长余科辉等共8名国土执法和管理者违反服务对象的饮食委托和高级香烟(券)领取,成为非法开采犯罪组织的保护伞 去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纪委监察委员会调查了前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的腐败行为,有12名国土系统员工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记者发现,自然资源行业腐败有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层和基层执法监督,大额贪污和雁过拔毛式小额腐败并存。 由于有关环节多、专业性强、贪污形式更多样,非法转让土地、股份参与公司非法利益、以检查专家的名义领取红包等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湖南省纪委监察委员会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从源头上根除腐败繁殖的土壤,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很重要。 我们敦促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完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共同建立自然资源违法用地调查协同机制,送往各市州。 今年3月,比较自然资源系统土地违法问题频发,该纪检监察组要求省自然资源厅出具监察建议书,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依法惩治违法用地行为。
河南省安阳市纪委监察委员会驻市自然资源和计划局纪检监察组对经营性土地出让这一廉政风险较高的行业,开展嵌入式监督,从源介上传到部门三重一大事项,将监督流程研究前推广到党组,
标题:热点:铲除资源行业腐败毒瘤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31/4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