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在黄土地上狂飙的安塞腰鼓
本篇文章120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西安12月9日电标题:在黄土地上胡闹的安塞腰鼓
新华社记者蔡炳逸
锤子落下的瞬间,空气就像破裂了一样。 百十只系着白羊肚子的手巾,腰间扎着红带的男人拍拍腰部纵跳,鼓声咆哮,红绢飞舞,黄土摇曳,气势磅礴……
一百年来,安塞腰鼓在黄土地上狂暴起来。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文化馆珍藏着当地出土的宋代腰鼓人物的画砖。 我腰鼓的手握着锤子把手向前后,双脚跳起,就像在敲挂在腰上的腰鼓。 根据考证,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安塞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古代称之为“塞北锁钥”。 据说驻扎在安塞的士兵把腰鼓作为和刀、弓、箭一样重要的作战工具,用于传播消息,支持太鼓,庆祝胜利。 腰鼓也逐渐由军队传入民间。 在安塞,几乎村村都有鼓队,家家户户都有鼓手。
“安塞腰鼓是扎根于黄土地的艺术。 ”专注于安塞腰鼓研究的当地学者张新德说:“过去安塞山大沟很深,自然条件很差。 越是艰苦的地方,唱歌越多,技艺越高。 人们用有力的腰鼓不服他们贫穷,不服抑制贫穷的愿望和意志,加上军鼓的基因,形成了安塞腰鼓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势头。 ”。
这种原始的生命力,在1984年陈凯歌拍摄电影《黄土地》去安塞拍摄时,很快就选择了腰鼓。 150名腰鼓手在山梁打太鼓的影像与电影一起公开,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从此,安塞腰鼓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60岁的刘占明是安塞腰鼓省级传承人,被当地人称为“安塞腰鼓总监督”。 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鼓,15岁加入文艺推进队,一边坐在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海世界博览会、国庆节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上,一边走上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街头。
随着安塞腰鼓提高知名度,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学习和传承的团队。 安塞区非遗留保护中心主任殷宇鹏说:“我们建立了传承人的电子文件和15个传教所,将安塞腰鼓放入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室,开始从人偶那里传承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容易学习,但很难做好。 》刘占明说,安塞腰鼓的表演讲究“六力”:摇头脑有力量,挥舞锤子有力量,踢也有力量,转身也有力量,跳也有老虎的力量,全身都有牛的力量。 目的是让观众看到精神,打起精神。
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村民的周志战,于去年5月登场于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成为职业腰鼓手。 在冯家营村,有246名像周志战这样的专业鼓手,他们通过醉醺醺的腰鼓表演吸引了很多游客。 年,“千人腰鼓大舞台”接待游客46万人,依靠文旅产业的家庭均增收了约7000元。
“腰鼓对出生长大的安塞人来说,不仅是我们从小接触传承下来的文化,现在也是很多人增收致富的手段。 ”周志战说要拿着鼓槌敲。
这鼓声是从一千年前的古战场传入新世纪的。 这一步从黄土高原的山之外飞到世界舞台上。 这种精神,从鼓起腰的脸上扩展到每个观众的心里。
标题:热点:在黄土地上狂飙的安塞腰鼓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8/41591.html
下一篇:热点:雪具上“滑雪专列”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