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首幅土壤颜色地图描绘“中国肤色” 来看看你的家乡是什么色号!
本篇文章2766字,读完约7分钟
原标题:第一张土壤颜色地图画了“中国肤色”,看看你的家乡是什么颜色号码!
高精度的土壤颜色地图提供了我国第一个标准一致、详细的土壤颜色视图,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和空间管理的重要参照。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肤色”不同的土壤中蕴藏着地球生命的密码,有带有远古气息的,也有隐藏着人类活动痕迹的。
我国国土面积大,土壤景观多而多样,如何绘制比较细致的全国土壤颜色空间分布图,非常具有挑战性。 2009—年到年,从事土壤研究的学者们在全国各地选取了约6000分,进行了典型的土壤剖面调查。 他们取回的一捧土建设了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基础分类单元的土系及土系数据库。
此外,本月初,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家要点实验室张甘霖团队绘制了中国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全国土壤颜色三维分布图,该研究成果月初国际著名土壤
腐殖质、矿物质都是土壤调色师
土壤的形成源于地壳表层岩石的风化。 风化壳的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 露出地表的成土母质不仅仍然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而且与周围的环境(包括大气、水、植物)相互作用,与一系列物质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 这就是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可以直观地传达土壤属性、土壤肥力等新闻,在实用上有重要的价值。 》论文通信作者、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家要点实验室主任张甘霖研究员说。
这些颜色不同的土壤,到底是用什么力量形成的?
我们知道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成分的不同使土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土壤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进化而来的,通常附着在土粒的表面,其多少会影响土壤颜色的浓淡。 黑色土壤通常腐殖质含量很高。 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 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呈灰色或灰色。 从灰到黑,颜色随着腐殖质含量的升高而梯度变化。
另外,矿物质也会影响土壤的颜色。 例如,氧化铁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达人”,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会变红或褐色。 另外,氧化铁又是善变的物质,在土壤中其性状经常变化。 在低地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容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带黄色的水合氧化铁,因此这种地方的土壤多呈黄色。 通风不好,氧气不足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变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蓄积多时,土壤呈现灰蓝色。 另外,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盐类和氢氧化铝等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土壤有可能呈白色。
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对5、10、15、25、35、50、75、100、125cm共计9个深度的土壤颜色进行了估计图表化,发现整体上随着土壤颜色的增加而变浅。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植物凋亡融入土壤形成有机质,在土壤上部蓄积较多,因此颜色越深,越往下有机质的含量越急剧下降。 因为这个颜色很浅。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刘峰副研究员介绍,但并非所有土壤的颜色都随深度变化,如黄土高原植被稍差的黄土剖面,上下均为均匀的黄色。
各地自然环境创造不同的“肤色”
2009—年、10年采集的土壤大数据终于迎来了年“彩”的亮点瞬间。
这次发表的高精度土壤颜色图从10年间采集的土壤剖面的孟塞尔颜色(比较色法的基准、泥土研究中常用的颜色记述)数据中,选择了约4600个土壤剖面,进行了数字图表化。 “这些土壤剖面的采集点最高是西藏海拔约5700米的高山,最少是靠近海面的沿岸地区,我们将土壤属性与气候、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土壤母质等40多个环境参数结合,进行了土壤颜色的预测解体。 ”刘峰说。
刘峰表示,中国西北部沙漠、沙漠和戈壁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游离碳酸盐或盐分含量高,土壤颜色以白色和灰色为主。
中部黄土高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土壤颜色主要为黄色。 在东北和青藏高原东部等比较湿润的高寒地区,植被条件良好,植物的根系残体和凋落物日益积蓄,土壤有机质难以矿化,含量高,土壤颜色暗黑色。
南方土壤的颜色是红色的,特别是江西省、湖南省、云南省的一点地区的颜色是最红的。 “这些地区的土壤母质在比较迅速的风化和湿润后,土壤比较富含氧化铁、氧化铝,因此呈现红色。 ”刘峰说。
东部地区的长江、淮河和黄河下游和鄱阳湖周边的土壤为淡褐色,呈灰色青色。 “这些地区地势低,排水不好,所以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 ”。 刘峰说。
另外,土壤颜色地图也描绘了土壤颜色变异的空间细节,如西安和成都地区,土壤颜色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在25厘米的深度上西安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为黄色,中部的渭河河谷为淡黄色,南部的秦岭地区为褐色 在同样深度的成都地区,西北部山地呈褐色,东南侧的四川盆地地区呈红色。
“这张高精度的土壤颜色地图,提供了中国第一个标准一致、详细的土壤颜色视图,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和空间管理的重要参照。 》张甘霖说,土壤颜色地图也可以为法庭土壤物证的追踪提供支持。 例如,根据鞋上的泥的颜色、土中的有机质,可以大致分解土来自哪个地区,评价相关对象去过哪个地区。 但是,为了正确确定泥的来源,需要提高测量精度。 (金峰)
相关链接
6000个剖面解读土壤“密码”
土壤类型和属性的空间分布新闻是生态水文模拟、全球变化研究、资源环境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
2009年,科技部基础事业专业“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杂志》编制”项目启动。 在随后的十年里,土壤研究者们在中国31个省市区调查了近6000个典型的土壤剖面,建立了4420个土系,最终建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础分类单元的土系和土系数据库,对中国数字土壤建设给予了重要支持
作为该项目的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至今保存着项目中收集到的土壤样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刘峰副研究员2011年去安徽采集土壤剖面样品。 “在平原、丘陵、沿江、山地等地形不同的景观部位,选择代表典型景观条件的约180个地点发掘土壤剖面,每个土坑宽1.2米,深1.5—2米,长2米。 ”刘峰说,土壤剖面一般是人工挖掘的,土坑的深度最好露出母质层。
可知自然土壤从上到下依次是表层、腐殖质层、润湿层、堆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层、腐殖质层、润湿层)、b层(堆积层)、c层(母质层、母岩层)。 对于b层发育不完全(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集了a、c两层。 取样土壤剖面时,研究者应根据颜色、结构、质、松、温度、植物根系分布等指标标定区分各土层,并加以慎重。 从上到下逐个记录截面形态、特征。 然后,在各土层的中间位置从下向上逐步取样,各取样点的取土深度和取样量必须一致。
刘峰介绍说,研究人员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分解土壤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碳酸钙、氮磷酸钾含量等基本土壤属性,得到复盖全国的第一手土壤样品资料。
标题:热点:首幅土壤颜色地图描绘“中国肤色” 来看看你的家乡是什么色号!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1/3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