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人探索科学“无人区”
本篇文章1213字,读完约3分钟
“十年前的冬夜,我站在窗前看着雪花飘落,突然意识到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于是申请了德国博士学位。 同事们认为我疯了,但我的领导万卫星坚定地支持了我。 今年5月20日他离开了,深空探测看现代,行星科学依靠未来”。 年在“科学发现奖”的颁奖仪式上,天文地学行业的获奖者魏勇说。
14日,年“科学探索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9大行业的50名获奖者从饶毅、潘建伟、吴贺铨、程泰宁等发起人那里领取奖杯,继续进行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无人区”的旅行。 获奖者在今后5年内共计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同时可以自由支配。
在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说:“我们要建立更高的科研杂志,创造越来越多的从零到一的原创研究成果,并向全社会发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教授说:“科学研究对克服现在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非常重要。 但是,我们环顾四周,会发现对科学的支持,特别是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还不是令人满意的。 因此,年轻科学家对早期科学研究的鼓励尤为重要。 ”。
在这50个年轻的获奖者看来,科学研究既令人兴奋,又具有挑战性。 毫无疑问,“科学探索奖”给了他们鼓励和帮助,给了他们继续走在科学研究的“无人区”的勇气。
“对我来说,科学探索不仅仅是理性和客观性,还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像出生的婴儿一样。 当你为此竭尽全力,付出多次的时候,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充满活力,给你惊喜。 ”新闻电子行业获奖者黄颡芊说。
“几年前,我基于某种想法在海外申请了资助。 面试中国际知名的科学家问了我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几年后能做好? 因为她认为我们做不到的可能性很高。 听到这个问题,我很受鼓舞。 如果很多人认为做不到,这个方向可能真的值得一试。 》生命科学行业获奖者朱倾听分享。
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摆脱现实生活的“引力”,帮助我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设立“科学探索奖”的起点。
这次的获奖者名单比去年多种多样,其中女性获奖者增加到了5人,35岁以下的获奖者6人。 50名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最小的获奖者只有30岁。 港澳地区首次解除申请后,有三位科学家获奖。
“第二次审查职位遵守原始定位,在所有的执行中,不断达到优化和完整性:奖项申报的“不唯出身”大体被强力贯彻,经常出现“面向未来,聚焦青年”的定位,审查回避制度收紧,良好的审查气 ”“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如是说。
今年,在奖项的提名、推荐、审查过程中,有800多名“两院士”参加。 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名诺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100多名发达国家院士参加。
我们知道“科学探索奖”在评选过程中关注独立性、创造性、变革性和可行性四个因素。 根据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审查委员会重视申报者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来潜力,鼓励自由探索。 (赵竹青)
标题:热点:“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人探索科学“无人区”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1/3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