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满室皆旧物 布衣好耕读
本篇文章3485字,读完约9分钟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新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郑杨
卢院士今年89岁,是身边人熟知的生活简朴的卢祖父。 但是,这个服装简单、生活安静的人,在去年的行动中突然变成了“网红”。 那年3月,他和妻子徐雪宾颤抖着抱着旧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的银行,把10多存折的存款存入学校账户,880多万元! 这是两个老人一生的积蓄,卢院士有女儿,但他决定不保存钱全部捐给学校……”
这个关于水稻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院士的小故事,是华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党林夕于今年7月1日在广东省“牢记初衷、使命”的主题教育优秀事迹报告会上讲述的,听众都深受感动。 40天后的8月12日凌晨,卢永根因病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担心他的人。 生病期间,他缔结了自己捐献遗体的志愿兵,以院士的最后医学科学普及为目标,想把身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
他一再说他必须把一生献给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入党70周年之际,他圆满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真心的爱国心
卢永根怎么这么慷慨? 这也从他第一次人生的选择开始。
卢永根先生在香港出生长大。 父亲是英国律师的高级职员,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中西综合教育。 但1941年,卢永根上小学六年级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父亲让几个孩子到家乡广州花都乡村避难。 在花都,卢永根避开了东西藏,经历了衣食不足的避难生活,目睹了日军的残酷暴行。 从小就经历了避难所的痛苦,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国家感情。
高中毕业时,他做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选择。 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在港口更有前途的英语学校,选择在中文学校学习。 受学校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周边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积极开展了地下活动。 1949年,他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
在这期间,卢永根上了岭南大学。 经过全国本科调整,他来到华南农学院,遇到了一生恩师华南农学院的第一代院长丁颖教授,毕业后丁颖成为开展水稻研究的得力助手。 丁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留学海外,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有“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美称。
丁颖是院长,卢永根是学生,年龄相差40多岁。 但是卢永根成功说服了当时68岁的丁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广州地区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对此,卢永根对与老师“忘年交”的友谊说:“从学术上来说,你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领导,但在政治上,我是前人,是进步青年。 我要告诉你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信仰。 ”。
这种信仰在卢永根看来,必须终生实践。
卢永根经常说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 留美期间,美国亲人说服他留下来,卢永根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
啊,如果他去了,丁颖老师一生托付给他的7000多种水稻资源去哪里? 他一去,这个行业的研究还需要几年?
卢永根回到了祖国。 受他的感染,许多水稻育种专家也选择回国向祖国报告。 卢永根培养了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年,他的学生刘耀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被传为佳话。
近年来,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不能正常参加党支部的活动。 在他的请求下,特别的临时党支部在医院病房设立。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卢永根身体很弱,但多次参加学习和讨论。 他说自己的心情很兴奋,仿佛回到了刚入党的瞬间。
卢永根去世后,他的遗孀华南农业大学离休教授徐雪宾把一万元的信封交给了学校党委。 这是卢永根生前托付给她的特别党费。
一世情缘结水稻
在广阔的大地上,农民的生活曾经非常困难,靠天吃饭。 如何提高水稻育种质量? 是卢永根终身研究的课题。
党林夕表示,水稻遗传育种行业的理论研究曾经不足,基础研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卢永根选择吃这种“硬骨头”,在该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常困难。
根据他的回忆,卢永根校长经常像普通农民一样拉起裤腿,赤脚在地里走,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奔走于广东、海南、江西。
野生水稻的收集非常困难,在山区或荒凉的沼泽地,但卢永根决不放弃。 有一次,70多岁的卢永根带队在广东清远的荒山上采集野生水稻,爬到半山腰体力不行,但他还需要爬山,学生们需要帮助,支持他,只能慢慢爬。 山路很陡,终于爬到了山顶,学生们想先休息一下,“找! 赶紧找吧! ”。
幸运的是,最终发现了珍贵的野生水稻。 目睹了野生水稻的生长环境,筋疲力尽的卢永根非常兴奋。 弯下稻穗对学生们说。 “成为农业科学家必须把根深扎在泥里,一定要自己看现场,不要泄露一毫米的细节”。
这样,长期在农业科学研究一线奋斗的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经济性状遗传、雄性不育遗传、杂种不育遗传等研究行业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丁颖院士协助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研究期间,卢永根与丁颖一起赴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考察了各地水稻品种、性状和栽培方法。 丁颖生病后,卢永根勇背负重担,完成了后续的研究。 他留下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个稻种,然后逐渐扩展到1万多个水稻种质资源,成为中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1978年,卢永根主持完成了《中国水稻品种光温生态》一书,成为中国水稻育种商最重要的参考书。 业界认为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创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他带领研究小组选育了33个作物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永根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优秀的教育家。
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 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开创了近12年的校长生涯。 在这期间,他利用从海外学到的经验,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华农的飞速发展。
华农原学校经营主任卢吉祥回忆说,担任校长期间,卢永根顶住压力,破格晋升为“华农八大金刚”,开辟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破格晋升为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名直接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解明人才断层的困境,打破了资本主义者的风气。 现在,这些当时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成长为政界、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非典与禽流感战斗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罗世明等。
“在谁都看不见的日子里,他为学校的长期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骆世明感慨地说。
满屋子的旧衣服慷慨捐赠
在少年时代衣食不足的避难生活中,卢永根接受过父亲特意送来的亲笔家的训练。 “体劳学”“边买锹边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一半是儒教半是农业”。 他不在乎名字和利益,但要求一生都有意义。
年3月,卢永根将支持软弱病身体和夫人终生储蓄的8809446.44元转移到华南农业大学账户,设立了教育基金。 他说:“这笔捐款用于奖励品学和优秀贫困学生,表彰忠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支持农业行业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习交流。”
“10多个存折,每次转账都需要输入密码、签名,前后花了1个半小时。 但是,他们考虑了这笔捐款的决定多久了? 这可以告诉大家仅仅几秒钟内发生的事情。 ”党林夕在事迹报告会上感人地说。 当时卢院士病了,和夫人商量后事安排时,他说:“捐款! ”。 夫人很快就明白了,说:“我也这么想。” 那一年,卢永根被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慷慨捐赠的背后几乎有苛刻的节约,获得了“布衣院士”的称号。
卢永根的同事回忆说,他家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和旧电视,虽然上了年纪,但住在没有电梯的5楼的居室里。 住院治疗前,他几乎每天最早赶到办公室,忙着科研、回复邮件。 到了中午,他拿着铁饭盒去学校的食堂,和学生们一起排队吃饭,慢慢地把饭菜收拾干净。 虽然和水稻交往了一辈子,卢永根总是善意地提醒什么无用的学生“多少水稻能做饭”。
晴天,他戴着遮阳帽,背着包,在碧绿的学校路上平安地等着公共汽车。 下雨天,他卷起裤腿,踩着雨往家走……他成了校园风景的线,令人难忘。
这首朴素的风物诗,给了很多人希望。 党林夕说,迄今为止,卢永根以各种方式帮助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我看到学生刘东有机会去香港进修,但为经济困难担心,卢永根借给他钱,提供行李箱等用品,鼓励他学习成果,向祖国报告。 他把从广州花都祖先传来的两家商店赠送给当地小学作为教育基金,至今为止,该基金资助了教师和学生约3000人。
标题:热点:满室皆旧物 布衣好耕读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3/38251.html
下一篇:热点:“穿针引线”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