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养老产业怎么从“有”到“优” 国企加速“破题”凸显新动能
本篇文章2658字,读完约7分钟
原标题:养老产业如何从“有”到“优”国企加快“破题”强调新的动能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创建养老产业,实现其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尽快应对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国企进入养老产业,实现社会责任,同时摸索市场化运营之路。 业内人士比较清楚国资国企具有资金特征、企业品牌特征、产业协同特征,养老产业周期长、收益率慢、利润低、产业链长的优点,从我国养老产业的“有”向“优”转移
坚定地保护底色:坚定地定位为“摸底”、“保护基本”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 65岁以上人口1.76亿,占总人口的12.6%,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到2050年。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的形势尤为严峻。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截至年底,全区户籍老年人人口达到91.48万人,占总户口人口的32%。
如何解决这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真正实践“人民城市是人民”? 国资国企迈出了第一步。
据浦东新区国企浦发集团总经理陆上介绍,从年4月旗下浦发养老企业注册之初开始,就以“保基本”为第一任务,摸索着优良执行浦东新区授予的托底养老保障民生任务,目前接受的对象都是60岁
靠近塘桥街道徐家取得路浦发集团运营的塘桥养护院,充满活力的橙色装修凸显了养老院整体的温暖和舒适。 午饭前,几个老年人坐在方桌前学习折纸,用愉快的笑声说话。 其中包括今年77岁的半身不遂的秦爷爷。
“我们住在这里是长护保险评定四级以上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很多,但考虑到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促进老年人的身心运动。 ”塘桥养护院长姜尊说。
“伴随半身不遂已经很多年了,周围没有价格合理的公共养老院,塘桥养护院开业处理了大麻烦。 ”今年78岁的邱阿姨是秦爷爷的恋人,至今为自己老了不能照顾老伴而烦恼,现在终于处理了很大的心事。
因为住着很多退休的音乐教师,长宁区茅台路上的万宏颐养敬老院经常飘扬着欢乐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
“不知道的人绝对没想到我们这里是养老院。 ”万宏集团党委书记祝华介绍说,作为长宁区国有企业万宏集团下属的养老院,颐养敬老院的价格也是“亲民”,平均价格为5000元。
价格“亲民”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下降。 祝华说,目前集团入住率维持在90%以上,“各方评价特别好”。 养老院定期举办折纸、绘画、钢琴、歌曲比赛,充分提高老人的积极性,过上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
创造特色:储备库存资源发挥协同特征
“国企可以逐一发挥自己集体产业的协同特征,建设各有特色的养老院,探索养老产业丰富的当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多样化。 ”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专家殷志刚说。
浦发集团运营的周家渡养护院有记录公司团体、金融机构、个人等爱的捐款的特别捐款墙。
浦发养老企业总经理倪志慧介绍说,这样的项目的开展得益于浦发集团财务企业的合作。 “现在通过财务企业与多家银行对接,寻求公益爱的援助,共同承担养老社会的责任。 ”。
据陆基介绍,在实际建设运营过程中,浦发表示:“可以说,希望全力支持养老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的产业协同特征。” 具体来说,集团公益基金会与养老企业共同设立养老机构“民非”,实现公益与养老的结合。 财务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集体自持商业化养老项目提供信用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对老人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降低欺诈风险。 另外,集团建管企业、浦东设计院、浦建集团、浦房房地产等可以为养老项目提供专业的适应老化设计、建设和管理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兴起的国企养老项目,需要“成长”背后所属集团的辅助力,企业自身也利用这一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绿地集团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全面负责绿地“医康养”大健康核心产业平台的建设,参与了大健康行业“医康养”产业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绿地康养总经理吴静介绍说,绿地康养建立了“动康养”和“静颐养”两个产品的主线,分别以康养酒店和绿地国际康养城为载体,目的是满足“医、养、游、娱乐、学”等多方面的诉求。
另外,陆家口集团运营的“金色阳光颐养院”是目前上海市内环内第一家参照五星级酒店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院内乒乓球、高尔夫、日式浴场、图书馆、电影院等一应俱全。 上海实业在崇明东滩建设上实瑞慈花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可满足10000多名老年人的居住诉求。 光明食品集团农工商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长江总企业(崇明)在崇明岛开发了占地面积达2000亩的养老养护庄园项目。
提升色彩:市场化运营中可以打的“卡”很多。
养老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如何承担“触底”的社会责任,以及摸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使其成为真正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事业,国资国企在摸索过程中,已经树立了一点积极的榜样。
浦发集团运营的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是一个古老的服务中心,知识养老的概念初步落地。 在大厅内,各种养老机器和辅助用具组合构成了“小型老博会”,每天吸引很多老人进行体验。
除此之外,在3楼的智能护理样品之间,记者看到了可以采用ai声音控制的窗帘、可以前后左右翻转的智能床垫、方便老人坐下的洗澡设备等。
“毕竟,养老是服务领域,落脚点是“人”字。 ”浦发集团总经理的陆基蓝图中,有很多可以打“牌”来搞好养老产业。 浦发集团现在正在进行适当老化计划的研究,如进一步挖掘库存资产,与老龄化社会的不同诉求进行比较,建造年轻人和老年人世代间融合的长租公寓等。
“上海的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有一定的诉求,希望在后期提供多样性的养老项目。 ”陆基说。
除了在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上下功夫以外,近年来,以训练养老人才队伍这种“蛋糕”为目标的国家企业也不少。
来自全国老年人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中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而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业的行为统计显示,中国养老护士只有30万人,不能满足申诉。
“现在在上海进行的长时间护理保险考试,正在产生名为“养老医疗护士”的新职业,我们预计将来会成为非常大的市场。 ”祝华说。
另外,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的“嵌入式养老”也在应对居家养老集团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给公司展现了新的“商机”。 嵌入式养老简单来说就是养老机构与社区合作建设“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为周边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饮食、洗澡、心理疏导、日托等一系列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嵌入式养老有助于公司探索多元经营战略,增加利润来源,提高公司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胡洁菲)
标题:热点:养老产业怎么从“有”到“优” 国企加速“破题”凸显新动能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2/3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