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加速退场 净值型产品申购占比上升
本篇文章1704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证券法记者最近访问了多家银行据点,发现有些银行已经停止销售保本型理财产品,继续销售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银行,销售的产品期限也非常短,大多是3个月,而且金额很小。
拆除商表示,资管的新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底,银行网络化转型步伐加快。 投资者对网络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也在上升。
保本产品陆续下架
记者最近访问了多个银行据点,发现许多银行保本型资产管理产品的数量大幅减少。
华北一家国有大行的分行财务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只有一只保本型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款除外)。 “这个产品的期限只有3个月,预计收益率大约是2.5%。 虽然是1年前,但考虑到保本产品陆续退出,所以没有销售。 ”她说。
记者访问的另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对上海分行的人们坦率地说,现在没有保本型理财产品。 “资管新的实施使银行理财顾客的投资观念从“保本”转移到“非保本”,银行发行的产品需要自负盈亏。 从这种趋势来看,保本型产品将来会逐渐淡化市场,偶尔发行,即使发行利率也非常低。 ”。
另一位大资产管理经理说:“我们有保本型资产管理产品。 收益率大致为2%,期限为30天、90天等,最长为365天。 但是,因为金额少,所以有必要抢,可能一瞬间就卖不出去了。 ”。
位于北京的城商行分店的人说:“现在只有结构性的存款保本,最近会发行保本型资产管理产品(从5万元开始购买)。 收益率约为3.1%,10万元起的收益率约为3.2%,期限只有3个月。 ”。
华东一股分行财务经理表示,该行目前保本型产品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但还在发行中。 “随着利率的下降,这类产品的收益率将来会越来越低。 ’她强调了。
“强退”还不普遍
最近有消息称,一些银行开启了未到期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 对此,记者访问的几个大行、股票行、城商行相关人员说:“我们行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一位农商务干部说:“目前还没有听说‘强退’。 资产规模在千亿元以内的农商银行,通常理财规模小,我的理财规模只有12亿多元,影响小。 ”。
“资管新规则发布后,有点理财产品不符合合资管新规则的要求,所以不再销售了。 》上述华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告诉记者。
一位国有大型理财经理说被强制退休的理财产品在发行时有可能以高收益吸引顾客。 “这种行为本身不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不应该用比市场更多的利率吸引顾客,是违反的,当然会被强制撤回。 ”。
某银行领域的人们对记者说,“强退”应该不是普遍情况,但资源管理新规则的要求和高收益的旧产品相继失效,“旧”理财产品的下架越来越常见。
网络化变革加速
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加速退出也有数据支持。 根据金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监测数据,去年7月7019个人民币资产管理产品公布了收益类型。 其中保证收益类产品139个,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490个,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6390个。 保本型理财产品共计629只,占8.96%,环比下降1.3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近三个月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网络化转变加快。
据普益基准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银行资产管理市场纯产品存续量为21440只,环比增加1246只。 从网络变革度指数的表现来看,7月份的全国网络变革度指数为15.49分,环比上升了0.35分,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80分。
按照普益标准,随着年以来许多监管政策的出台,银行加快了理财产品网络化的转变。 到年底,银行网络型产品余额占资源管理新上市前的15%,大幅提高到现在的43%,产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中央银行等日前发表了将资管的新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末的决定。 过渡期的延长首先考虑了疫情后经济恢复的因素,但网络化变革的步伐还在继续。
另外,根据普益基准监测数据,7月份银行纯产品购买量比上个月上升了2.28个百分点至23.59%。 购买量相对较低,但纯产品购买量所占比例逐渐上升。
一位银领域的研究者对记者说:“投资者买银行理财终于变了。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都以非净资产管理产品为主,投资者已经习惯了非净资产管理的方法。 现在,网络型产品的购买量所占比例上升,从侧面表明银行的投资者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
标题:热点: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加速退场 净值型产品申购占比上升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1/3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