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国丝绸勾勒丝路画卷
本篇文章2958字,读完约7分钟
西子湖畔、玉皇山中、竹树交翠间、有设计感的建筑物备受瞩目。 这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1992年在“丝绸之府”杭州开放,汇集了纺织服装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国内外观众感受丝绸文化,了解丝绸历史“卡卡
展示丝绸文化
进入中国丝绸博物馆,小桥流水、桑园染草景观令人感受到美丽的江南蚕乡风情。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占四分之一,由五个主题的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室组成。 博物馆所藏约7万件,涵盖以丝织品为主的各种纺织品,不仅有服装,还有鞋帽、小物品服饰、生活用品、布料等。 “从古至今,人们穿的东西,只要与纺织品有关,馆内基本上都有收藏。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丝道馆的《锦程:中国丝绸之路》讲述了中国丝绸5000余年的辉煌和万里丝绸之路的故事。 在这里,可以看到从金山起伏遗迹出土的距今约4200年的蚕丝。 钱山起伏遗迹位于浙江湖州,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遗迹中发现了丝绸片、丝带、丝等,迄今为止发现了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绸制品,证明了从现在起4400年到4200年的长江流域有养蚕、缫丝、织丝绸技术
在非洲展馆,“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绸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丰富内涵,包括蚕桑、民俗、制丝、印染、刺绣、织造等方面。
来到纺织品文物修复展览馆,几个参观者通过玻璃窗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 深埋地下的千百年丝绸文物,受到病原菌、微生物、湿气等因素的影响,出土时有很多残骸腐烂。 经过修复士的“妙手回春”,可以表现出本来的形状和光辉。 修复展览馆的一楼用于纺织新闻的提取、修复、研究等,二楼向观众展示修复后的纺织文物。
走过时装馆,《更衣记:中国时尚艺术》和《从田园到城市: 400年的西方时尚》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和17-20世纪欧美服装的迅速发展轨迹、时代特征、服装风格等。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设有女红传习馆,观众可以体验编织、染色、刺绣、编辑等互动项目。 新猷资料馆可以展示现代纺织面料样品、贵重纺织人物档案和纺织科研相关新闻书籍、音像资料等,提供借用服务。
感受丝绸之美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中国丝绸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老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卓越的贡献。
“锦程: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基本陈列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按历史顺序分为8个单元,通过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唐纺织品、北方草原的辽金服装、江南地区的宋代服装、明清时期的官营织造产品、近代旗袍和像景纺织品等,复原了不同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
在“周律汉韵”单元,可以看到有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复制品。 这是一个小织锦保护肩,蓝天上织有云气纹、鸟兽纹、代表日月的圆形纹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纹饰具有鲜明的汉代特征。 原件出土于新疆尼雅遗迹,是禁止海外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 尼亚遗迹是汉晋时代的精绝国故所在地,是当时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交通要塞。 复制品是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作的,采用了根据四川省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花机模型复原的织机,真正实现了“汉机织汉锦”。
南北朝的莲狮象纹锦体现了波斯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狮子是波斯艺术常见的主题素材,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非常少见的,随着丝绸之路的迅速发展,波斯纺织品在中原流行。 在这种织锦图案中,狮子翘起尾巴,吐舌头,形状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种外来动物的想象。 图案的缝隙里织有“大吉”、“王”、“宜”等文案,是汉地织锦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代表着吉祥的美好祝愿。
唐代立狮宝图案锦图案极其华丽,是当时流行的“陵阳公爵”。 锦织以大窠花卉为环,环中有站立的狮子,环外有繁茂的花卉纹样。 这个花卉环的动物纹样是由唐初陵阳郡开国公窦唯制作的,由西域传来的团窠联珠动物纹样和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组合而成,被称为“陵阳公爵”。 这种织锦使用辽式纬锦,明显是唐代末期织造技术的优势,其纹样具有自由的写实风格,是“陵阳公爵”在唐代末期流行的典型代表。
15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开辟了丝绸从中国直接传入欧美的通道。 从17世纪到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越来越频繁,欧洲兴起了中国风,具有丰富东方风情的中国丝绸很受欧洲贵族欢迎。 陈列室里展示着清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的丝绸制品,白色缎色刺绣的人物伞是其中的精品。 这把阳伞是19世纪60-70年代制作的,材料极其奢侈,以象牙为伞柄,以五色网丝流苏为镶边,以白色缎绣为伞面。 伞骨把伞面分割成8个,各自制作画面,可以看到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吉祥图案、亭台楼阁、戏曲、神话故事等。 伞顶装饰着象牙人物的圆雕,鼻梁高,是白色皮肤的西方女性的形象。 这种中西合璧、个性鲜明的设计模式是当时中海出口欧洲商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把伞可以说是清代广绣技术的集大成者。 》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的研究馆员金琳表示,广绣色的对应度很强,从其伞面以蓝、黄、红等饱和色为主色调,刺绣面的布局复杂,不乱,因此该丝绸伞应该是从广州出口到欧洲的广绣作品
时尚热潮
作为研究型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建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要点科学研究基地”,对本馆的收藏品和世界各地的纺织品文物进行了科学研究、保护和修复,培养了专家。
在今年8月开幕的“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和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上,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的因陀罗尼经备受瞩目。 单独织造,长2.9米,宽2.75米,根据其材料的精度、宽度大小、技术的良好而极为珍贵,并且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尝试。 “发现因陀罗尼经时就裱糊了,我们最初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裱糊’,害怕一旦打开经就碎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说。 由于被摄体量巨大,修复工作需要“慢慢做细致的工作”,修复师只能轮流战斗,历时8年完成了修复。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世界著名的纺织品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在人员、项目、展览、出版等行业积极合作,与“国际丝绸之路丝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和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丝绸 “我们初步构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关于丝绸和纺织品文化的国际合作专业互联网。 ”赵丰说。
这几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越来越“年轻”,为响应不同年龄观众的诉求而不断创新。 从2011年开始,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举办年度时尚回顾展,回顾中国当年的时尚,展示现代纺织服装时尚元素,并收集设计大师的服装和服装公司的精品面料。 “想找到博物馆和时尚‘对话’的交汇点”赵丰表示,这项事业持续了10多年,2021年将举办“10年时尚评论”大展。
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加拿大王立安大概博物馆合作,引进了该馆“克里斯汀·迪奥”展。 今年又引进了新的西方时尚展“巴黎世家:型风塑尚”,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粉丝。 除此之外,博物馆结合现代时尚潮流,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年都举办纤维艺术主题的户外展,也有国丝汉服节和世界旗袍日。 ”赵丰说:“我们已经在探索具有独特特色的快速发展道路。 未来将继续努力,使中国丝绸博物馆成为研究型、国际化、全链式、时尚范围的“国字头”博物馆。 ”。
标题:热点:中国丝绸勾勒丝路画卷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27/3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