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筑牢截污净化最后一道防线
本篇文章1099字,读完约3分钟
原标题:巩固防污净化的最后防线
云南省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水质常年保持在I类。 为了加强保护管理,最近当地政府部门沿着湖边剩下的2.2万余人全部搬到离岸线保护区,实现人退湖,在近100公里的湖岸线上筑起绿色屏障。
笔者认为,建设环湖保护生态圈,建设污染净化的最后防线,是抚仙湖提高湖水环境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为高原湖的保护管理探索了可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 抚仙湖的保护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一是找到根本的调制结构。 聚焦“湖病”,正确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污染储备,抑制污染增加。 抚仙湖的水源仅由降雨径流补给,径流集水面积小,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湖周和流域的生态负荷不断增大,保护形势严峻。 这些自然因素决定了抚仙湖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被污染就很难管理。
为此,云南省制定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计划》,抚仙湖所在的澄江县合理划定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科学调整了产业结构,禁止了湖周边的22个磷矿点,取缔了舰艇和水上飞机。 实施流域统一管理,开始环湖生态移民转移、环湖去污、森林抚仙湖项目建设,湖周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公司均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 家畜规模的养殖户也全部退出抚仙湖流出区,耕地实行休耕轮作,拆除大棚,彻底处理面源污染问题。
二是限制管制空间的开发。 遵循“保护第一、管理要、科学计划、绿色快速发展”的总体思路,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理,严守抚仙湖保护管理的生态红线。 全面统一抚仙湖保护管理和地区快速发展,按照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实施大计划大项目推进大保护,积极科学有序地推进试验区建设。 制定《抚仙湖流域开发禁止控制区计划( 2006—)》,将抚仙湖流域陆地区域划分为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四个区域,禁止开发区范围从84.6平方公里扩大到226.96平方公里,开发区总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
第三条是修复生态系统的红线。 严格执行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科学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用地、城市建设等快速发展,严格控制取水总量,从源头减少环境损害,降低环境价格。 严格遵守“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不下降”四条红线。 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8.91%,累计退田8000亩,人工湿地32片2300余亩,湖岸缓冲带7425亩,完成生态调蓄带8.5公里。 通过修山扩林、调田节水、控制污水处理河、修复生境、保湖管理5个系统工程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全力建设抚仙湖生态圈,为抚仙湖维持I类水质提供了根本保障。 (赵铁元)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滇池管理局
标题:热点:筑牢截污净化最后一道防线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3/3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