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地上悬河”也要岸绿景美
本篇文章2655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迅速重大国家战术发展的开局之年。 3月1日,“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快速发展重点”出台,提出要抓紧落地,把握黄地区生态优势和资源发布,从过去的“要”向“干”转变,向先行试验转变,遵循黄生态文明
黄河左堤0公里碑伸千里绿带
实际上,2月在黄河沿岸各地进行了疫情对策的基础上,今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焦作市要在12个工地开工,完成建设林面积5.4万亩。
在焦作市下属的孟州市,沿着黄河堤坝向西,终点有写着“黄河左堤0”的公里碑。 从这里开始,黄河冲出高山峡谷进入广阔的平原,从孟州的东边到郑州、开封、兰考形成了罕见的“地面悬河”。 从这里开始,千里堤坝也修好了黄河的入海口,构筑了抵抗黄河水流的坚固的防线。
这是河南省这次“重点”计划率先建设的岸绿景美生态长廊。 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验示范,规划沿黄湿地公园群建设,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管理,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控管理,开展深入节水控水行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要地标体系,黄河文化与大运
“生态廊道不仅是街道、低速街道,还包括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行休闲带。 》洛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张洪恩表示,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当地将全力建设河流、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目前,治理工程正在持续进行。 在洛河洛阳市区西段生态管理工地,科技日报记者看到除了栽植的绿色栽植外,岸边还有大片杂草。
“我们是让这些杂草自然生长,保持原始生态。 ”张洪恩说,这是观念上的一大变化。 即使在现在的绿化中,杂草和生树也不被忽视,可以利用的东西被利用。 这几年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也发生了变化,要让河流自然流动,让河岸自然呼吸,让河滩自然消失,维持河流的健康生态。
罗宁段洛河生态管理三期项目也于近期启动,建设后形成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湿地公园一体化的生态长廊。 洛河宜阳西段景观绿化已经完成,悬铃木、大叶女贞、杉、银杏、垂柳、红枫等各种乔木栽植10多万株,形成全长36.5公里的生态廊道。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廊道无缝连接后,在罗河两岸一百公里的绿色画廊里行走,可以感受到春花、夏荫、秋彩、冬鸟,可以想象这些都是漂亮的生态名片。
为了不妨碍鹭鸟筑巢繁殖,工程推迟了两个月。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在焦作市采访时,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站长李济武告诉记者,为了不妨碍鹭鸟筑巢繁殖,市里决定的大沙河生态管理工程推迟了两个月。
焦作大沙河生态管理工程计划全长35公里,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年5月,工程进行时,数百只白鹭、夜鹭、池鹭相继飞来,在建设区内繁殖,养育了雏鸟。
保护还是管理工程进度? 焦作人毫不犹豫,果断选择中止工程,鹭鸟繁殖期结束后重新开始。 “这个停止是两个多月了。 ”李济武说。
现在大沙河引黄进入焦躁水路入口的宽阔水面,鹭鸶群尽情玩耍,人、水、鸟表演动人的生态赞歌。 李济武叹息说:“这两年,在大沙河附近救护的鹭鸟幼鸟很多。”
生态管理还创建了北国的“鱼米之乡”和“北国水城”。 水路的首位是嘉应观不远的人民胜利水路,在黄河中下游最早拉开了水资源利用的序幕。 多亏黄河水,武陟被称为“鱼米之乡”,“武陟米”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 邻近武陟县的温县将黄河水引入城市,21.7公里的环城水系构成了“护城河”,水城融合,成为水润城。
众所周知,大天鹅的繁殖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 通常,第一繁殖地位于蒙古西北部,国内位于新疆天山海拔较高的地区。 这些地方通常很广人稀,自然生态环境很好。
但是,研究表明,繁殖环境严峻的天鹅近年来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繁殖了2例。
第一个例子是去年5月,抢救的一对大天鹅繁殖了6只天鹅宝宝,创造了黄河流域第一只野生大天鹅成功自然繁殖的奇迹。
第二例是年5月15日,繁殖了5只宝宝。 妈妈天鹅冬天来三门峡了。 持续了两个春天,不是和大部队一起移动,而是停留在三门峡的黄河滩。 专家说,天鹅是“恒温动物”,有维持体温恒定的特定生理机制,只要适应这里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
据说三门峡市于年通过了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 是河南第一个天鹅保护地规定,以每年的11月22日为天鹅保护推进日。
修养水源,每年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
在世人的印象中,黄河的水是黄色的。
但是在黄河孟津段,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另一种景象,河面辽阔,两岸植被丛生,有时鹭鸟在飞。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条黄河其实很清澈,浊流汹涌的泥水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
“自从小浪底水利中心建成采用以来,水库上下游几十公里的河段,大部分时间都变得清清楚楚了。 》豫西黄河河务局职工贺振华解释说,这是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和以沙砾为中心的河滩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每年调水调沙的时期以外,这条黄河一直是“清河”。
更不可思议的是,孟津段黄河有时是蓝色的,就像蓝色的大海,当地人自豪地被称为“万里黄河孟津青”。
沼泽里水鸟飞,河洛畔多是“明珠”。 从忽视到重视,一片一片的湿地,因其生态效果而被视为“生态明珠”。 黄河洛阳段,孟津黄河湿地、吉利黄河湿地两大湿地沿河分布。 这些地方曾经被人为劫持,盛行开设养鱼池、养殖、采砂、私人建设等活动。 近年来,当地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清扫,恢复了湿地生态,建设了白鹤州科普教育基地。 去年5月,北京林业大学在黄河干流的该校第一个湿地生态科学研究基地落户这里。
黄河流域以生态脆弱著称,位于太行、王屋两山的济源市。 “过去这里是山坡耕地,跑水、跑肥料、跑土,一下大雨,都变成黄泥水,最后流向黄河。 ”面对被梯田复盖的斜坡,济源下冶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保宪想起了过去的情景。
这个斜坡属于下冶镇的坂池村,其面貌因坡改段工程而异。 济源大力推进了斜坡改段,即斜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工程。 政府动员农民在荒坡、青石板上凿石堰,运土回填,把坡地变成梯田,坂池村的2000亩荒地改变了。
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济源25度以上的斜坡耕地都是退耕还林,管理了90%的斜坡耕地。 林业部门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鱼鳞坑、回填客土、施用保水剂、栽植高质量幼苗、上下复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使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0%以上。 他们的造林技术成了河南省的地方标准。
目前济源森林采伐率达到45.06%,居河南省第二位。 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保护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多年定性评价“优”。
标题:热点:“地上悬河”也要岸绿景美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3/3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