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及时回应“囤粮”有定民心之效
本篇文章1305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网络植入言疫有可能引起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呼吁网民:“有空的话去超市买米,囤积3个月的粮食。” 我国粮食岌岌可危吗? 国家粮食新闻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平稳,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支出的诉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由于最近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开始发布粮食出口禁令,有些国家说粮食仓库的储量最多维持了3个月,国内网络上也出现了“囤积粮食3个月”的说法。 如果能扩大这样的感情,就会出现居民排队买米的场面,很有可能不利于国内粮食价格和市场的稳定。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国家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国内谣言“囤积粮食”时,新华社记者访问权威专家,将当前实际国内粮食现状——粮食产量、支出量、库存等重要数据的集中发表还原给公众,解决焦虑情绪,抑制囤积谣言,抑制市场的
数据显示,海外粮食出口禁令对我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国内粮食自给率高,对外依存度低。 从粮食库存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小麦稻谷等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从主要粮食供求关系来看,稻谷的供给充裕或过剩,小麦的多年产在需求以上,而且今年的苗情等指标良好。
也就是说,国内不仅不存在粮食危机,瘟疫引起的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也有利于消化我国不合理的粮食库存。 由此可见,关于国内囤积粮食的传闻完全不可信。 这种不真实的谣言排队购买粮食,有可能导致短期粮食价格上涨,而且相信囤积的粮食也容易变质,因此专家回答说有确定民心的效果。
“囤积粮食”的谣言风起云涌,为了不误导公众,除了权威专家应对之外,相关粮食主管部门还可以立即发表官方声音。 主要粮食公司可以就公司的保证供给能力适时发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开始预防粮食价格上涨的行动。 粉碎谣言的机构也必须行动起来,尽量不要给粮食市场带来风波的机会。
目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再生产是两个主要旋律,只有及时比较有效地控制有关“囤积粮食”的传闻,才能使疫情防控和复工再生产不产生混乱。 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秩序是防疫和复工的基础,“囤积粮食”的谣言现在停留在网上,遭遇比较有效的抵抗,但为了防止不真实的谣言继续传播,需要采取越来越多的措施。
当然,我们都要回归理性,以权威之声为生活参考,而不是以不可靠的谣言为指南。 从生活常识来说,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食品种类越来越多,单纯的粮食成本越来越少,所以粮食诉求减少,发生粮食危机的可能性也降低了,不能说有更完整的粮食储备保证体系。
即使一点国家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等也呼吁把疫情对食品贸易和市场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注意。 在疫情和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稳定、农业稳定措施如何随时间变化,值得认真考虑。
另外,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很低,但个别品种依赖进口是应该警惕的。 近年来,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较高,如果海外粮食出口禁令扩大,将不会影响中国大豆进口,是值得观察的问题。 我们只有尽快调整政策措施,切实处理粮食结构问题,才能在任何与粮食有关的风波面前,稳定如泰山波澜。 冯海宁
标题:热点:及时回应“囤粮”有定民心之效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8/31752.html
上一篇:热点:商务部:客户无须囤积粮食
下一篇:热点:抓粮食要建立大产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