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刑部尚书的“驭法”之术
本篇文章2060字,读完约5分钟
□陈灵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教授,法律和历史研究所主任)
几年后,面对刑部无知的部下,大学生阿桂( 1717-1797年)总是想起父亲阿克敦( 1685-1756年)拿着棍子追他的遥远的下午。 那时,他刚在“银库案”中身陷囹圄,因金川战败交流部会议罪而大跌眼镜。 父亲不但不安慰,还奇怪地提出问题:如果皇帝让你主管刑部,你该如何控制法律? 他的回答没有使父亲满意。
政坛“过山车”
阿克敦,阿桂父子出身很高。 阿克顿26岁入士及其后担任翰林院编撰、乡考官、侍读学士、詹事、内阁学士。 雍正前期,成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会典》编纂副社长,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国子鉴祭酒。 42岁进入军政高层,几乎没有抵抗过。 与儿子阿桂相反,阿克顿的前半段是顺风顺水,后半段被判处两次死刑。 桂年轻的时候职业生涯会躺下,中年以后会变成青云。
雍正四年( 1726年),阿克敦署理两广总督、广州将军转型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武官,他的政治“过山车”生涯也开始了。 由于弹劾陈良弼、王士俊等官员,他多次接触盘根错节的“权力电网”,不到一年雍正帝就警告他转移到广西,慎重从事。 刚下敕令,四方奏章就像暴雨一样袭来。 弹劾者们耙地说阿克顿也不干净。 贪婪海关消费银行,有“要求美船规矩礼”等经济问题。 另外,也有“听话不严厉偷窃”等军政犯罪。 让皇帝神经痛苦的是“君发上”。
到目前为止,苍梧县有点矿山的人非常穷,所以逃进了深山危险的山谷,黑出来偷了衣服的粮食。 阿克顿杀了那个领袖,免除了其余的众,向中央报告后受到了表扬。 告发者说不是“贼”而是“盗”,阿克顿用“授意改谳”欺骗了皇帝! 雍正帝丢脸,下令监禁官员。 一些评委包括弹劾他的孔毓珣、杨文干等,结果预计阿克顿将被绞死。 判决后,王士俊又补充了一刀,通报阿克顿有泄露罪。 包庇部下贪污,施加酷刑等着关监狱。
在极限和平衡之间
“过山车”的优势是平衡区疾驰,无暇调整你,临界点停留一点,能驱散你的灵魂,只有操纵者能平衡,乘员记住的只有界限。 从受到万众瞩目的显要疆官员到等待拼命死亡的囚犯,生死两极之间只有几页判决。 君主被官僚的生死夺取的权利在这毫米之间。
雍正帝当然不想杀阿克顿。 马上免于死罪,命令去江南河工。 之后,授予内阁学士学位的追加、准米迦勒裁军事务的协助、满洲副都统、工部侍郎等职位。 干隆朝前期,阿克敦历任工部、刑部、limin部侍郎等,逐渐得到新皇帝的信任,8年( 1743年)授予蓝旗满洲都统,10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再次登上了15年前乘坐的位置。 幸运还没有结束。 干隆十一年,授予刑部尚书,两年后又成为赞助大学士,进入清廷中枢决策层。 阿克顿没想到前方不远,另一个“过山车”在等他。
干隆十三年春,富察皇后因病去世,皇帝悲痛欲绝,多次失态。 为了提拔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傅恒( 1720-1770年),阿克顿赞助大学士的职位被转移到傅恒。 一个月后,干隆帝在审查谦仪册子文时发现“皇妣”一词的满文翻译成“先太后”,突然龙颜大发雷霆,阿克敦协助大学生后觉得“怨恨”,故意命令刑部问罪。 刑部看到皇帝大发雷霆,敕令中也有“人臣无将”的重语,咬紧牙关加重处分,按照“不敬”斩狱,预定秋天后处决。
但是,一个月后,干隆帝的心情又阴沉了,敕令说:“阿克敦虽然有罪恶感,但在大臣中还是个老人,萩加恩宽释,还是放弃录用缺陷,署理工部侍郎。” 让他说“在内阁学士上面走”。 后来,他也被称为“以前有罪,但还是老人,其有罪不是部务错误,而是缺陷录用”,把刑部尚书的职务还给了他。 64岁的阿克顿就这样坐了第二次“过山车”。 比44岁时更惊险。
“俞法”之术
从干隆十一年最初的刑部尚书开始,不到两年就被解雇,多少被处决了。 三个月后董事复职,同年卸任。 干隆十四年担任刑部尚书,二十年免除疾病。 阿克顿的刑部生活可以形容为“起伏剧烈”、“惊人”。 他总结了什么样的经验呢? 据《清史稿阿克顿传》报道,晚年阿克顿将自己的政治经验告诉了儿子阿桂,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阿克顿问阿桂。 如果皇帝让你担任刑部,我该怎么控制法律? 这时的阿桂,像当时刚出道的阿克顿一样自信地爆棚,“行法一定是那种罪:罪一分,一分法。 罪是充分的,是充分的方法”。 这个公正严格的答案,激怒了被称为“平恕简易”的阿克顿,让家人带来了家法杖,准备狠狠地打阿桂。 桂先生赶紧陪我犯罪吧。 阿克顿慢慢地说了他的使用方法。 “罪恶充足,治之五六,已经不值得了,能吗? 还有,一点罪,还听够了吗? ”。
阿桂的从政生活,和干隆帝掌权六十多年差不多。 他的文武全才,不仅成为征金川、征台湾的主要功臣,还登上了更高的政治舞台,取得了比其父亲更高的成果。 阿克顿被判处两次死刑后,如果不联系到免罪复官的“过山车”的经验,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总结上述“虞法”的技术。 正是继承了这个教训,阿桂及其同朝的父亲弟子纪昀放任贪婪和珅( 1750-1799年)的非坏事,袖手旁观,“一切皆有余地”,最终对国家利益造成了深刻的伤害。
标题:热点:刑部尚书的“驭法”之术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2/29563.html
上一篇:热点:宋朝为什么要实行“折杖法”
下一篇:热点:元代法制温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