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天下·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三版)》序言
本篇文章1943字,读完约5分钟
□陈瑞华
这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形成的学术著作,1997年初版。 七年后,这本书经过“修订”出过“第二版”。 但是当时没有实质性地调整那个文案,只是修改了很少的文案表达。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对这本书进行真正的“大修”。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刑事审判原理论”是典型的“博士生作品”,具有浓厚的“书生之见”。 这本书重视学术研究的“理论性”和“前沿性”,试图将中国的相关问题纳入分解和评论的框架,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双层马车。 但是,仅限于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无法进行理论本土化,最终成为“用尖端法学理论评价制度和实践”的作品。
近十年来,学生、编辑和同行一直建议我发表新的《刑事审判原理论》。 他们拥有的理由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有人说“这本书是刑事诉讼法著作的常绿树”,但我没有动容。 有人认为“这本书奠定了我国刑事审判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我不轻信。 没有被说服“到目前为止,这本书有着不可逾越的学术地位”……直到有一天,一位同行告诉我,这本书被列为刑事诉讼法研究生院的必读书目。 很多法科学生甚至不惜找这本书在网上买山寨版的“书”。 有些大学法学院从老师到学生,几乎人手复印一本书。 知道这些事,我再也坐不下去了。 因此,在尽快发布新版本的动力下,开始了本书的修订工作。
但是,一旦投入整修事业,我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极其困难的挑战。 《刑事审判原理论》从初版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多年,20年的一些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 今天的我,无论是反复研究,还是有学术见解,都和昨天的我大不相同。 这种著作的修改,就像重新整治多年竖立的公共建筑,很难把握改变原作的尺度。
刑事审判问题研究中,《刑事审判原理论》是我的开山之作。 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例如,程序性制裁理论的发掘引起了“违法审判行为的法律结果”的理论问题。 针对定罪审判、量刑审判和程序性审判的分类和讨论,迅速发展了刑事审判三种形态理论。 刑事诉讼纵向结构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审判中心主义和搜查中心主义的理论课题……更何况,研究了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再审程序等一系列救济程序,提出了一点理论见解。 如果包括所有这些刑事审判的“原理”,修订后的“刑事审判原理”也完全不同。
最后,一位朋友善意地提醒我:“这本书不需要改变外科手术方式,可以维持原来的框架,应该调整什么样的不恰当的表现呢?” 其实,《刑事审判原理论》出版已经20多年了,之所以有其固有的生命力,是因为网民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观点的启发和理论的滋养。 我不需要太多地采纳后来提出的审判理论。 给网民留下原汁原味的“刑事审判原理论”吧。
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修改事业就顺利了。 关于这本书原来的理论框架,我没有任何改变,保存了“刑事审判的性质”“刑事审判程序的价值”“刑事审判的基本大体”“刑事审判中的职能划分”“刑事审判程序的模式”五个板块。 其中,最后的板块进一步分为“普通审判程序模式”和“简易审判程序模式”两大部分。 当然,关于原著的“不合时宜的部分”,我也不是手软,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 例如,关于刑事审判程序价值的讨论,我吸收了稍后提出的新观点。 关于刑事审判的基本分解,我重新表达了一些基本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提高了论述的问题意识。 关于刑事审判中的职能划分问题,我几乎进行了改写。 不仅如此,对于刑事审判程序模式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对中国刑事审判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完美的回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 关于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我也进行了专业讨论,对最新的“认罪受罚”特别程序及其对简易程序和速审程序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分解和评论。
《天下刑事审判原理论(第3版)》经修订,赋予了新的灵魂。 应该说这本书总结的审判原理至今仍具有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特别是刑事审判的性质、多元化审判程序的价值、程序正义理论、职能划分原理、审判模式理论以及简易审判程序理论的讨论,至今仍是基础理论分解,值得进入法学研究大门的人认真学习。 而且,在“与时俱进”的基本意义上,这本书还从理论角度对当前中国刑事司法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意见。 当然,对于中国的法律问题,这本书第三版的基调已经不是对策性的,不是从“国际法律的迅速发展趋势”的立场来评价中国法律制度的改革问题,而是对查明问题、发现制度成因、发生的制度变革进行理论
几年前,阐述了《刑事审判原理》一书出版的历史,也谈了自己的学术洞察及其书出版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影响。 直到现在,我也不后悔选择了这条充满困难和坎坷的学术道路。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们不仅要教教育者,还要有勇气进行学术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概念,发现新的规则,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那样的话,你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
标题:热点:《天下·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三版)》序言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122/29450.html
上一篇:热点:华政的故事(五十九)
下一篇:热点: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