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家校共育 携手同行
本篇文章1229字,读完约3分钟
张璤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须携手同行,互相充分尊重和信任。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不能完成一个人养育孩子的使命。
现实中,教师和家长对家庭学校的共育理解还不够。 每个教师把分钟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些家长就会成为“编辑教师”。 每个父母都认为,送孩子上学后,教育孩子的责任就会转移到学校和老师身上,自己会成为“挥手掌柜”。 理解产生偏差的话,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责任界限就会变得模糊,家庭学校的共育停留在表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 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很重要。 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责任界限模糊后,家庭学校之间的顺利信息表达将受到阻碍,影响家庭学校共育的效果。 既有成为老师工作场所的父母小组,也有成为老师忙于应对的“加班小组”,也有成为父母盲目称赞老师的“炫耀小组”的人…。 对一些父母和老师来说,一群父母成为了日常的“压力群体”,失去了家。 另一方面,父母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必须消费,深夜也不能错过新闻,错过新闻,泄露回复,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另一方面,班里的学生很多,水平状况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答父母们频繁的问题和要求,上课准备时间就会错。 对此,家长群体的味道发生了变化,表面上缺乏或不遵守群体规则,实质上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关系不整齐,家长和老师的作用不正确。
家庭学校要合育,关键是“共”。 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迅速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 家庭教育是基础,需要补充学校教育。 首先,老师要履行责任,承担教育者的本职责任。 另外,父母也不能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学校教育不应该由家庭代理,同样家庭教育也不应该强加给学校和老师。 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庭学校合作养人,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如何关注孩子的感情交流,探讨教育目的,分享成长经验等,可以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构筑心灵联系的桥梁。
家庭学校共育,目标是“培养”。 结果,家庭学校双方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迅速发展。 真正的学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热情,得到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认可。 另外,家长需要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家庭教育协助学校教育。 在此基础上,只有描绘学校共育的“经纬线”,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界限,才能承担各自的责任、同方向。
家长和老师比较有效地合作,形成家庭学校共育的整合特征,有助于为学生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 各方面只有在不足、好的位置,多次做问题引导、目标引导、效果引导,沟通家庭学校共育的不同步、不和谐的堵塞点,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得教育质量迅速发展的新突破。
标题:普法:家校共育 携手同行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4/22650.html
上一篇:普法:“夜校”点亮新生活
下一篇:普法:文化繁荣,汇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