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化整为“邻”,让“邻长制”助推管理精细化
本篇文章825字,读完约2分钟
文君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社会管理,提高基础大众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安徽涡阳县马店镇近年来积极推进“邻长制”,将管理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促进管理精细化,使巷道不仅包括“面子”,还包括“里子” ( 11月23日《安徽日报》)
“邻长制”是亳州市今年推出的创新措施,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组织体系建设,组织群众,推动群众,聚集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切实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将农村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划分为几个区域,将每个区域划分为“一片”,几乎由原来的村民群体划分为“一组”,将相邻的10户到20户村民划分为“一邻”。
“邻长制”相当于把社区整形为“邻里”,细化社区治理。 俗话说远亲不如邻居。 社区干部每天和事务打交道,有时和居民隔着心,彼此缺乏交流。 社区干部看到居民的样子,不一定知道他们内心的独白。 社区干部每天在基层加入“泡沫”,不一定能对居民推心置腹地说话。 “邻长制”使“邻长制”更细致地发现民情,从居民的抱怨中发现合理的需求,从大众的点滴困惑中发现社区管理的问题。
“我负责的‘邻居’有什么事件,我会详细问问的。 只要我力所能及,我马上帮你。 如果帮不上忙,我会反映在村子里,让他们帮忙处理和解决。 ”。 大高村高前庄“邻长”高景飞说。
大街小行,天下为公。 “邻长”们实践的就是这样的“大道精神”。 正因为心里有光,你才会发光。 心中有人民,理想才有力量,平凡的居委会事业也能培养伟大的精神。 历史已经在继续解释了。 这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高处的精神决不过时,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美丽写照。
现在,“邻长制”公示卡挂在各街道的外壁上,卡片上明确记载了片长、组长、邻长的联系方法和工作职责,片长由村子的“两委员会”干部负责,组长由村民组长负责,邻长由老党员、“五老人员”等有力者负责
当然,摸索推进“邻长制”,完善“邻里”,继续细化网格管理,从基础管理、服务大众中找出差距,把握执行,促进管理的微细化,使社区管理具有“面子”和“里子”。
标题:普法:化整为“邻”,让“邻长制”助推管理精细化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1/2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