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充电桩变成“充电装”的警示
本篇文章813字,读完约2分钟
刘琛
近年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客户很多,但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全。 一位媒体记者访问安徽时发现,很多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充电,没有接通电源,连运营单位都不知道,大量的充电桩变成了“装饰品”。
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 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 根据桩比1:1的建设目标,今后10年,我国充电桩的建设有6300万个缺口。 一根充电桩有很大的缺口,另一根空着大量的充电桩,成为装饰品。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件?
因为毕竟偏离了市场法则。 日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兴起,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建设配套充电桩。 但是,许多公司着眼于辅助资金,争夺“跑马围栏”,真心实意迅速发展充电桩产业,结果有点充电桩配置不合理,录用率低,难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诉求,反而导致资源的不匹配和浪费
因此,处理充电桩配置的课题,重要的是解决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的补助金政策要更精细化。 例如,有些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对充电桩的诉求大时,补贴政策可以适当倾斜。 有些地区新能源汽车少,充电桩的诉求也少,补助金的资金少可以吗? 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充分调查,合理规划充电桩公司,必要时建设,推进充电桩科学的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关联公司必须放弃为补助金建设充电桩的想法,应根据市场的诉求合理选择充电桩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置和运营。
而且政府需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例如,比较有效地监督充电桩产品的质量和采用量,以此为基准制定补助金的金额。 这样既能保障顾客权益,又能淘汰想骗取补助金的公司,净化市场环境。 另外,整合不同充电桩公司的app和数据,实现互联、共同结算,对客户方便,可以有效利用比较分散的充电桩资源。
在充电桩的建设中,只有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协调发展,才能使充电桩不成为“充电装置”。
标题:普法:充电桩变成“充电装”的警示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1/0101/21781.html
下一篇:普法:智慧社会不能落下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