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向网民提供全面及时的法治资讯,内容覆盖国内外突发新闻事件、法治新闻、大案要案、社会万象、检察新闻、立法司法、反腐倡廉等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普法 >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来源:网络转载日期:2020-12-28阅读:

本篇文章1435字,读完约4分钟

冯军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我国即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第二百年奋斗目标时,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将以新的历史起点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习大总书记说:“以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迅速发展,为了稳定各项事业,法治是必不可少的。 他强调说:“改革开放越深入,就越要强调法治。” 人类法治文明迅速发展的规律表明民法越发达,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和法治迅速发展水平就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每当民事法律制度前进一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就会获得新的快速发展动力。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民法典是推动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更成熟、更定型、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我国开始了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民法的制定和编纂的相关业务,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完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立法任务,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那是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入的客观需要,推进以习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在新时代厉行法治的权威宣言。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民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适当解决民法的个性和共性、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之间的关系,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民法典的第一条从开宗明义上规定:“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持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充分表明民法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满足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适应了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 民法典的编纂是全面贯彻习大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的新战术,不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民法典共7篇1260条,10多万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篇章结构最多、繁杂的法律。 编纂民法典在开辟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立法更系统的整合,促进制度体系更科学严谨、更高效的活力。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为了应对民事立法面临的新形势的新挑战,民法典在编纂时保持了一定的前瞻性和开放性。 例如,为了满足人们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几乎将绿色确立为民法。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概括规定了知识产权,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了可以依照其他立法保护的援引性规定。 增加“居住权”这一新的用益物权。 增加加强人格权单独编隐私和个人新闻保护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完全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等。 这些制度创新确实进一步加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特征。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此外,民法典还对行使公权力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事业,不得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 这些规范为了促进公权依法履行职能,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害,对法治政府的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法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将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的福利。

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作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标题:普法:民法典为法治建设注入新动力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8/20196.html

最近更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