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大图之谓(八) ——中国法学院藏书情况调查
本篇文章1555字,读完约4分钟
□金文璇赵曜张碧珊关雬月
3.“70后”学者的著作
中青年法学家的著作,特别是“70后”学者的著作,是法律图书馆的新鲜血液。 遗憾的是,“70后”学者的著作出版年代晚,再版次数少,在图书馆还不丰富。 但是,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突破了这个界限,越来越受到这样的学者的关注(如图所示)。 这些大学依次为华东政法大学( 118册)、华中科技大学( 111册)、复旦大学( 108册)、广东财经大学( 105册)、上海海事大学( 104册)、中国政法大学( 103册)。
要提高“70后”学者著作的收录比例,重要的是缩短“图书出版——图书馆获取新闻——决策收藏”的周期。 由于年长学者著作的着作年代早,社会影响大,图书馆在考虑其收录的必要性时,可以充分参考学术界和社会形成的评价,可以大幅度降低收录事业的价值成本。 “70后”学者的著作大多是近十年来,许多作品收紧了学术研究的最新趋势,但其影响在短期内还没有确立,图书馆为了及时获得书籍新闻,进行专业化、独立化的评价而不断挑战。 对此,高校图书馆完全利用本校师资力量,以学者推荐的形式,让图书馆管理员及时掌握年轻学者及其著作的最新动态,打破现有新闻的不对称局面,实现“70后”学者著作的及时收录,最终实现高校的
(五)本科特色与藏书的相关性
大学图书馆的法律藏书可以说是法学院的名片。 历史沿革、特征学科、本校学者及地区等因素,深刻影响着藏书的特色。 因此,法律书的收录情况不仅能反映这个法学院学术资源的规模,还能揭示其自身的理念和特质。
1 .本校学者与藏书的关联
高校图书馆更全面地收藏本校学者的著作。 接近95%的法律图书馆,本校学者著作的种类都超过了百校高中的平均值。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收录了巫昌祯教授的38种著作,达到平均藏书量的3倍。 许多高校图书馆将本校教师学者的著作收藏量进一步名列第一。 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收录张明驰教授著作60种,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收录李昌麒教授著作50种,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收录董保华教授著作27种,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收录蒋新苗教授著作35种,无出其右。
本校学者著作优先的现象也有例外。 两个学者在本校图书馆的著作数量略低于平均值。 其中,何志鹏的著作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有14种,比平均值少一种。 张思之在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的著作收录量有4种,比平均值少2种。
我校学者与图书馆藏书的关联反映了法学院对该学者的熟练度,从实用的角度也满足了该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 但是,不仅越来越关注本校学者,法律图书馆也必须适当考虑各学校学者著作数量的平衡,为法科学生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 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经济学家李昌麒的著作共有50种,达到平均值的2.5倍。 而在这个行业的其余学者中,邵建东著作有10种,程信和著作有7种,低于平均水平。 在法学分支学科内部,为了改善学者著作收藏量的不平衡,法律图书馆必须关注本校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收集其他学者的相关著作,实现各大学学者收藏量的平衡。
2 .学科建设和藏书结构
藏书学科的偏好受高中自身定位和特征学科的影响。 在这个水平上,综合大学、以前传下来的政法大学、老牌工科学校、其他以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大学有明显的区别。
(一)综合大学
综合大学图书馆收录的法律书更全面。 这类学校的代表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 这些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其藏书种类不仅包括各法学部门,还包括许多与法学相关的其他学科著作,实现了人文社科行业的研究成果展望。
人文社会科类著作的广泛收录,得益于综合性大学的多样学科体系和深入的人文积累。 在法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在资源整合方面也显示出更强的特征。
标题:普法:大图之谓(八) ——中国法学院藏书情况调查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6/1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