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十年淬炼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大数据
本篇文章847字,读完约2分钟
“法官如何审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的要旨和思维”
作者朱兰春中国法制出版社
推荐人的孟勤国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长
我推荐给大家的书是《法官如何审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的要旨和思维》。 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博士论文。
2003年,一名叫朱兰春的律师考上了我的博士学生。 第一次见面,他看了我的《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一书,对我有了明显的理解感到吃惊。 当时法律学校的师生几乎不知道有这种与德国、日本的物权理论和设计不同的书,除了专注于实务的律师,我认为这个基础能顺利完成博士课程。
但是他没有按时答辩。 选题时,他说他将研究最高法院的民事审判规则。 我要写和其他不同的博士论文。 老实说,我在高中几十年,眼光高的学生就像过河的鲫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追问论文进度的次数变少了,不会写的话就写不出来吧。 你要找哪个犯人,写得像教材还是到处凑合,他至少有点骨气。
十年后,他发送了博士论文初稿的电子版,我又惊讶了:不仅字数是通常民法博士论文的两倍,而且复印和体系完全违背了民法博士论文的通常做法。 论文的瑕疵不少,但其厚重的资料分解、清晰的逻辑构想、确定的研究结论明确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风骨。 我提出了一点评级建议,特别是声明仅供参考,这是我不太熟悉的研究成果。
他的论文整理了最高法院近30余年发表的7000多份民事审判文件或实例。 这是按时毕业的博士生谁也做不到的。 对与黑格尔勾结的“其实只是整体”理念进行全文整理,立足于通盘把握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这不是通常的范式总结和分解,而是对范式研究有新的意义。 论文论证了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如何相对成型的,勾勒了最高法院30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民事主体开放有规范,法律行为缓和有反复,保障民事权利绝对有限制。 分担民事责任负担是平衡的。 独创地以大数据的做法,在总结审判要旨的基础上,发现了内在和把握更深的审判思考。
论文顺利通过了盲目的评价和答辩,修订出版了。 人们似乎还是尊重独立思考。
标题:普法:十年淬炼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大数据 地址:http://www.leixj.com/pf/2020/1225/19096.html
上一篇:普法:司法哲学与法律做法论丛
下一篇:普法:应为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