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总理记者会的变与不变
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落下了帷幕。 国务院新任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回答记者的提问。
李克强以沉着、务实、自信、深思熟虑的回应展现了大国总理的风格,如果其动人的好处比触及灵魂更难的话,将成为李克强总理最初记者招待会的经典。
其实,中国两会结束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已经成为常态,四位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阐述了当年内的新政和理念,显示了中国迅速发展的过程和成绩。
答记者关于可追溯性
作为每年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的压轴戏,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
中国政府首脑的记者招待会从周恩来开始,但制度上的规定从1987年开始。 1988年是人民代表大会情报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换届之年,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 那年4月13日下午,大会闭幕后,应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信息发言人曾涛的邀请,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吴学谦出席了人民大会堂有4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 李鹏在这次招待会上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铁路部长丁关根辞职、对知识分子的所谓压制、镇压等各方面的问题。
但资料显示,那时总理在两会结束时参加了记者招待会,依然是国家领导人。
直到1991年4月9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首次以总理的身份参加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至此,记者招待会的规格和等级达到了顶峰。
之后,从1993年开始,两会闭幕后,总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进行了常态化、制度化。
出席 的媒体有600家到800家。
本公司记者对多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发现,一般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提问者人数不超过20人。 时间通常在1个半小时到2个半小时之间,比较特殊的是2012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时间接近3个小时。
对中外媒体来说,总理记者已经成为注意中国政治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证人改革的步伐和节奏
作为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第一阶段,记者的提问一直受到外部的关注。 对经济的持续关注成为总理记者会不变的主题。 经济增长、农业、宏观调控、金融改革等相关问题几乎每次都被提到。
据 统计,李鹏任期内,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24个各种问题,经济问题20个,占16%; 朱镕基总理的5次两会记者招待会共回答了73个问题,经济问题21个占28%; 温家宝任期内的记者招待会被世界62家媒体提问了130次,记者提问的关键词大致分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民生和地区事务等类别,其中经济一词出现了73次,在高频词中居首位。
但是,每个首相的回答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温家宝说三农的频率非常高,他第一次出席记者招待会时,列举中国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时,把农业快速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放在第一位。
朱镕基回答的21个经济问题中,金融体制改革问题10个,占半壁江山。 李鹏回答的经济问题中,比例最大的是价格体制改革和国有公司改革。 这是中国经济改革不同、面临不同时期重要问题的生动表现。
除了经济,改革也是新总理首次记者招待会的关键词,在李克强、温家宝、朱镕基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改革的话题相互勾结。 初步统计显示,三位总理说改革合计达到了89多次。
中外记者向前三届总理提出了数百个问题,其中许多人已经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变化进入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变迁的证人。
盘点多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除了经济问题,总理记者可以看到问答总是持续在热点。 20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情,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入世,非典,奥运会… … 我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一次也没有缺席过。 总理记者表示会对文案的变更提问非常强的时间长度。
22年前,王铭义第一次作为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加入了两会。 我1990年第一次来北京采访。 采访了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 王铭义记得很清楚。 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国务院总理李鹏成为第一个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主角。 评价近几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王铭义说:“媒体的生态环境变好了,两会越来越开放。 期待今后进一步大幅度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如果按年代存档总理记者会的问题,相当于收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编年体纲要,其中折射出时代变迁、改革的印记。
标题:热点:总理记者会的变与不变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411/47851.html
上一篇:热点:“一再改革旗帜不倒”
下一篇:热点:吴仁宝的最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