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血战铁原——记志愿军老战士王应邦
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1951年春天的朝鲜战场永远记得铁原这个名字。 在这里,志愿军经过十几天的惨烈战斗,把敌人停在三八线以南。
在这场战斗中,王应邦失去了两根肋骨和一半肺叶。
王应邦,1927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羊山沟村农民家庭,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63军189师一起战斗到早上。
我们当年唱歌进入朝鲜。 王应邦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部队到达安东(现在丹东)时天黑了。 马上换好后,马不停蹄地奔向前线。
就这样,24岁的通信参谋王应邦开启了他保家卫国的壮烈征途。
入朝不到几天,王应邦的一个部队上山执行任务,遇到了少量的英军部队。 短暂的交火后,王应邦和战友们抓了几个俘虏。 后来发现这支部队是英军第29旅的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
我们让俘虏们吃大米,我们自己吃冷水泡糙米、粗糙面。 王应邦说,当时的英军俘虏竖起了拇指。
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第五轮比赛中,英军格洛斯特营地被我志愿军全灭。
第 次战斗结束时,志愿军把联合国军控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 1951年4月6日,志愿军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为敌人占三八线后也要继续北进。 为了夺取主动权,会议决定在敌人登陆之前实施战斗反击,即第五次战斗。
5月27日,铁原抵抗战打响了。 当面美军有各种火炮1000余门,坦克300余台,空军的大力支持。 抵抗战开始后,美军的炮火和炸弹降落在63军死守的正面防线上。 拼命的胜负是不可避免的。
外面的炮弹声、轰炸声日夜不停。 王应邦在坑道指挥所维持着我方的通信线路,战斗惨烈,看到士兵腹部中枪,肠子出来了,但他捂着肚子跳了出来。
战斗中,敌人密集的炮火炸毁了我方通信线路,王应邦带领战友们进行了应急修理。 这时,一张弹片击中了王应邦的左胸。 战场的通信线路无法中断,一边忍受剧烈的疼痛一边继续修理,结束后简单地包扎了伤口。
6月10日,历时50天的第五次战斗结束了。 在这场战斗中,我歼灭了敌人8.2万人,粉碎了敌人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使敌人从战术攻击转移到战术防御,接受了停战谈判。
1953年,王应邦随部队回国,除了军功章,还带回了全身的战伤。 3年后,王应邦在训练中咯血,检查发现碰到弹片的左胸上残留着大豆大弹片。 手术后,王应邦失去了两根肋骨和一半肺叶。
出于身体原因,1956年,王应邦转业到河北徐水,为地方邮政事业奋斗了几十年。
只有肋骨和肺叶的一半,但我的很多战友牺牲了,再也回不了祖国了。 一想到牺牲的战友,王应邦就心痛不已,侵略者应该打,谁欺负我们,我们就狠狠地打他们。
沉浸在回忆中的王应邦摸着凹陷的左胸反复哼唱:雄赳,怒昂,越过鸭绿江,保持和平,保卫祖国,保卫祖国,是中国的好孩子,团结一心,抗美援朝,打败美国的野心狼!
那一年,王应邦和他的战友们一边唱这首歌,一边越过鸭绿江向早晨战斗。
标题:热点:血战铁原——记志愿军老战士王应邦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28/44361.html
下一篇:热点:“爆破大王”杨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