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民网评:“天问一号”启程,揭开中国行星探索序幕
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7月23日,长征5号火箭将天问1号探测器送入火星的地火转移轨道,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任务,也拉开了中国行星探索的序幕。
从致力于几百公里外的空间站建设,到继续深入探测30万公里外的月球,再到不惜数亿公里外的宇宙长途旅行与火星相遇,源于宇宙深处的无限魅力,更是我国为实现深空探测目标而进行的执念
飞出地球,奔向深空的壮举,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也被人类自身迅速发展的诉求所牵引。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天后,人类足迹首次登上月球,月球车首次到达月球背面,迎来了代表火星的行星搜索高潮,人类宇宙活动的印记几乎笼罩着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的天体。 这些探索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突破,激发了人们求知的热情,使人类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地球,审视自己,以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寻求更明智、更可持续的迅速发展方法
以行星为对象的深空探测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地球本身也是行星,具有“天然”的相似性。 行星的探测和研究,可以扩大人类的活动空间,同时可以解开地球本身的秘密,对外星生命的探索有重要的影响。 以火星探测为例,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是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行星。 探测火星可以得到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进化、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火星一直以来都是行星探测的优先目标,从火星开始,迅速发展到更远的行星和行星。 因此,火星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更具有卓越的意义。
宇宙活动有挑战性的萧先生说,行星探索的风险特别高,难度也很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火星探测行动到现在为止的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 每26个月去一次火星的机会,往往亿公里的旅行,远距离的通信延迟,和地球完全不同的许多未知环境,以及各种未知的危险,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的突破和掌握来解决课题。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奠定火星乃至深空探测技术的基础,必须经历地球飞出、宇宙停留、月球探测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技术积累。 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宇宙技术、空间科学等行业的创新和突破,需要创新构想,使用新技术。 这次“天问一号”的任务是在一次发射中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实现火星探测的最大价值。
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惊人地快。 仅仅几十年,离开地球的摇篮后,就可以在地球轨道上长期停留在月球上行走,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去火星。 “天问一号”的发射成功只是到达火星的第一步。 然后需要大约七个月的飞行到达火星。 此外,你必须经历惊人的接近和着陆火星的动作。 风险依然很大。
火星的亮度反复无常,令人困惑,当时的科学手段还十分有限,所以古人只能把这颗遥远的红星命名为“荧光行星”。 现在,用“天问”解开“荧光惑”,解开科学之谜,无疑担负着人们宏大的梦想和创新的伟力。 反映着梦想的光芒,人类探索的脚步一直向着更深的宇宙前进。 (馀建斌)
标题:热点:人民网评:“天问一号”启程,揭开中国行星探索序幕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7/4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