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科技部剑指64种违规行为
本篇文章1771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吕骞)科技部新设后发布的第一部部长令,剑指科学研究作风学风。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第19号部长令,发布了《解决违反科学技术活动行为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9月1日正式生效。
“这是全面加强科研风格学风建设的群拳。 ”科技部科技监督和诚信建设司长戴国庆节说,规定的目的是划定底线,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抑制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科技活动违反行为,致力于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6种主体,64种违反行为
《规定》涵盖科学技术活动受托管理机构、受托管理机构员工、科学技术活动实施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科学技术活动咨询审查专家、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员工等6种主体、64种违规行为。
“在解决办法方面,根据违反主体和行为的性质,可以单独或合并进行包括结束、取消财政资金支持在内的科学技术活动。 回收多余的资金,回收财政资金和违规所得。 取消奖励或荣誉称号,收回奖金等10种解决办法。 》戴国庆节表示,对造成负面影响和财政资金损失的行为,可以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永久取消管理、负担一定年限或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资格。
另外,《规定》确定了“违反行为涉嫌违反党纪政纪、违法犯罪的,交给有关机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与违反纪律行为解决的联系。
在回答人民网的问题时,科技部科技监督和诚实建设司副司长冯楚建说,科技行政部门是解决科技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 超过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职责权限的,交给有权限的部门,按照权限职责解决。 违反者所在的机关,必须按照其内部规章制度解决违反行为。
执行政策需要各方向同方向出力
戴国庆节表示,贯彻实施《规定》需要部门、地方,还有大学、科研机构、科学共同体、科学技术人员出力,共同遵守。
一是对于科学技术人员,必须坚决杜绝故意夸大研究基础、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等的浮躁投机行为、违反科学研究可靠性要求、科学技术伦理规范等的行为。
二是坚决杜绝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咨询审查专家在审查活动中制造虚假、进行“人情审查”、寻求非法利益、发布不当咨询审查意见、泄露咨询审查中必须保密的消息的行为
三是对科技活动的受托管理机构及相关员工,发扬专业精神,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参与,严禁对审查专家产生倾向性的影响,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狩猎”。
四、对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院所、大学、公司、社会组织等,承担科研风格学风和科研可靠性建设的首要主体责任,切实提高认知,落实责任,坚决杜绝科技违规行为
关于个别科研机构“家丑不外扬”的方法,国庆节强调科研活动单位是科研可靠性调查的首要责任主体,必须加强负责,履行职责,加强内部管理和作风学风建设。
今年7月,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计划(专业、基金等)任务承担部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实主体责任的通知》。 “转让、保护本公司科学技术人员的违规行为时,限制获得科学技术资源,在附属机构整改完成之前,科学技术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受理该机构申请的科学技术活动。 ”戴国庆节说。
信任不是放任,宽容不是纵容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妥善解决对科研人员的充分信任和维护底线的关系。 》戴国庆节说,信任不是放任,宽容不是纵容。 19号令解决主观故意、严重违反行为的目的是建立充分可靠的制度环境。
戴国庆节提到的认真解决包括追究主体责任、限制获取科技资源、加强共同惩戒、及时公开曝光等。
“对埋头于科学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来说也是公平的。 ”戴国庆节强调,必须为他们绑起来负面,提供服务。
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上,习大总书记强调,繁文缛节不能束缚科学家的手脚,无限的报告书和审批不能误导科学家的精力。
比较了不合理的项目申报、审查标准等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和程序,近年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相继推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小切口的具体整改措施推进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减少钟表,处理清算复杂性,简化品牌,整理“只有论文、角色、只有学历、只有奖”的问题,进行瘦身检查、新闻共享、众筹科的改变等7项行动,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积极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 ”。
戴国庆节最后坚决贯彻中央重要的指示批准精神,根据“抓住战术、抓住计划、抓住政策、抓住服务”的要求,制定事业要点、创造环境,为科研人员和公司提供高质量高效的服务
标题:热点: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科技部剑指64种违规行为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12/3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