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本篇文章2347字,读完约6分钟
核心阅读
仰韶时代的彩陶,在5000年前中国先人的心灵“物化”,折射其时代精神,推进早期中国文明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架起了今天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这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达
国家文物局近日将100年度“发扬优秀之前传达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览会定位于社会,“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名列其中。 这个看似“满目繁花”的原创展览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陕西史博物馆主办,展品来自16个省、区、市36个文博单位,是目前国内博物馆彩陶分布范围广泛、备受瞩目的展示。 展览会由渭河流域彩陶迅速发展成为纵脉,以彩陶繁盛期社会为横断面,对彩陶纹织“华夏之花”的源头溯源流,描绘了5000年前中华大地首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复宏观过程和深远影响。
彩陶是指烧成前的绘色陶器。 强烈的绚烂色、形象多样的美丽图案、点线面的复杂组合……彩陶不仅代表了早期前人的实用器具,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果。 考古资料显示,距今8000年亚洲大陆东西两端最早出现世界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在渭河流域生长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 这里是彩陶文化快速发展序列最完善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快速发展,一直持续到仰韶时代末期,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华大地独特的文化景观。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皿和纹饰比较简单,但还是有意义的。 半坡文化彩陶纹样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特别是鱼纹和人面鱼纹最典型。 庙底沟文化彩陶纹样复杂华丽,多以相同的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样,尤其是由鸟纹和圆点、弧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样最有特色。 到了仰韶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彩陶开始衰退,数量急剧减少,纹饰有简化的趋势,但彩陶文化没有落幕,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异军突出,成为中原庙底沟文化之后彩陶迅速发展的另一中心 渭河流域彩陶的迅速发展和传递过程,也是彩陶文化或中华文明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期,不仅是中国彩陶迅速发展的绝顶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人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人的交流中迅速发展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多样化了。 经济的稳步发展为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这个时期,集约数增加,规模差异显着,出现了作为地区中心的特别是大型集约。 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代表。 这个遗迹规模巨大,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被战壕包围的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战壕周长约达1945米。 这种规模的超级项目,光杨官寨一个人很难完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已经分级,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 在杨官寨遗址西门所在地两侧,发现了分布在层中的完美陶器,数量达千余件。 另外,还发现聚集了拔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玉璧纹彩陶盘、龙纹彩陶钵、钵、石壁、石琮等罕见的特殊器具。 杨官寨聚集的布局、规模及许多独特的遗留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集已经卓越。
蕴藏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多样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作用。 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说明管理多,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 在这种器皿里藏礼的方法,体现了礼制。 有了“礼”,人们的行为就可以服从,社会秩序有可能偏离常轨。 正如一点学者所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和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标志着其独特的花瓣纹和花卉纹彩陶,在史前中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 根据考古资料,从东到海,西达甘青,北到阴山,南过长江,岭南,深圳香港广大地区,找到庙底沟文化彩陶来访的脚印。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示了庙底沟文化的强大辐射力。 周边同步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受可能意味着接受了以彩陶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规范。 这客观地形成了“文化共识”,达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统一结构。
在仰韶时代彩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渭河流域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了鱼鸟共同体的形象。 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这个共同体就反映了部落的融合。 当然,这种融合并不顺利,除了反映“共和”主题素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点遗迹上还发现了鸟吃鱼和鱼的彩陶纹样。 渭河流域扮演的这场鱼鸟之战一定反映了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历史。
另外值得观察的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分布范围和《史记五帝本纪》上记载的黄帝“东至海、登丸山、岫宗”。 西边关于空桐,爬鸡头。 南是关于江,登熊,湘。 北是肉粥,合符釜山,邑是涿鹿阿”的区域高度重叠。 传说中的炎黄集团合并后,形成了古国联盟,同时迅速将势力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因为在中原以外的地区也很常见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 这么大的疆土,显然仅靠征伐是不可能持续的,需要统一的文化认可,彩陶可能是实现这种认可的载体。
半坡文化彩陶鱼纹和庙底沟文化彩陶的鸟纹都经过从具象到抽象的迅速发展过程,最终迅速发展成两种花卉纹样:一种是比较具体的四瓣式花瓣纹,另一种是比较抽象的花卉。 考古学家苏秉琦称后者为菊科和蔷薇科,认为是华夏之花。 总之,两种文化彩陶纹饰的最终统一揭示了各民族文化的支流与华夏文化汇合的历史痕迹。
仰韶时代彩陶在5000年前中国前人的心灵“物化”、折射其时代精神、推进早期中国文明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架起了今天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达。
(王燎林,作者是陕西史博物馆研究员)
《人民日报》(年09月14日20版)
标题:热点: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7/3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