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珍视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本篇文章1555字,读完约4分钟
20世纪的建筑遗产,值得诠释一百年波澜壮观的历史,引领和珍惜未来的道路。
从2010年开始,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合作,推荐认定共计4次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从时间上看,1901~2000年100年间诞生的建筑遗产还很年轻,似乎有着悠久的未来,但保护问题依然不小。 科学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年轻重要的遗产。
与其他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20世纪的建筑遗产生动地活跃在城市中。 例如,最初入选项目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1954年竣工、建立新中国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固有式建筑”的设计方法,将先进的钢结构技术应用于大范围空间结构的杰作,其圆顶网架钢结构被称为当时的亚洲第一跨度钢结构,至今仍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热门景点。 另外,上海四行仓库入选第二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现在成功改建为抗战纪念馆。
近百名建筑师和工程师参加了这396座优秀建筑的设计。 比如沈理源,他为中国的建筑思想、设计流派、建筑教育做出了贡献。 第一届至第四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如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解放北路近代建筑群,都是他的作品。 另外比如吕彦直,1925年获得南京中山陵设计大赛第一奖,1927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大赛中再次夺冠,成为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结合中国民族形式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第一人。 童寯、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还有很多名字。 他们理解和熟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以前传入世界,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 他们用建筑表现城市的魅力,创造了时代的经典,写下了中国建筑师百年的集体史和创新史。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有近100项是20世纪的建筑遗产,几乎占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1/8。 例如,2007年6月,悉尼歌剧院的“遗留”成功了。 在年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莱科布热跨越7个国家17部作品,成功发表。 这不仅是对建筑师的称赞,也是对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的赞同。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建筑遗产在城市的微更新中更加强调时代文化,接近社会生活的潮流,功能更容易持续,能够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许多20世纪建的房子、工厂、商店等至今仍保持着生动的生命力。 它们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其搭载的历史新闻、人文价值具有独特的地位。
影响城市更新的因素很多,虽然是遗产,但很有创造性。 新旧共生不同,可以共同提高城市建筑的魅力。
真正为城市更新有序快速发展服务,真正强调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综合价值和审美目标,离不开20世纪建筑遗产的作用。 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美育上,这些建筑遗产都是重要的地标,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值得确立20世纪建筑遗产的身份,实施比较有效的保护。
未来,我们应该合理设计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争取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文物保护法,比较不同等级的建筑遗产类型(古代、近代及20世纪)等,细分认定范围,与国际接轨,加强教科文组织遗产语境下的新理念。 必须在近代建筑新建和修复之间建立平衡机制,依法抑制“拆除新建”,从城市保护和创新的迅速发展中树立文化资源观念,给所有城市居民“阅览”不同年轮城市建筑的机会
而且,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非常紧迫。 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可以相继发布和保证《重要近代建筑及近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单》。 但是,有些地方还没有重视20世纪的重要建筑遗产,应该警惕总更换,频繁拆卸新的东西的现象。 不能这样给城市带来快速发展的活力,只能割裂完美的城市记忆。
20世纪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记忆,诠释了百年波澜壮观的历史,值得引领和珍惜未来的道路。
(金磊,作者是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
《人民日报》(年09月24日20版)
标题:热点:珍视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7/3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