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项专利卖5.2亿元教授团队分了4个亿!背后原因让人振奋
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专利销售5.2亿元教授团队分为4亿分! 背后的理由是令人振奋…
一项专利出售了5.2亿元,研究小组分成4亿元,一举打破了海外专利垄断。
更令人吃惊的是,第一个研究小组只有教授和他的两个儿子。 这位教授毕玉遂,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
专利销售5.2亿元。
教授队分为4亿。
年,山东理工大学创造了中国大学专利转让记录。 他们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企业签订了专利技术垄断许可协议,价值5.2亿元,毕玉随后分给了团队4亿个。
为什么分为4亿个?
“这不是学校给毕教授4亿,而是毕教授帮学校赚了1亿。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说,对学校完全教授的奖励不是特别照顾,我们是山东省三所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政策允许成果转化收益的80%归于科研团队。
除了学校的力量,另一项政策给毕教授带来了经济利益。
根据工资、工资收入纳税,4亿元专利转让费支付1.4亿元以上的税金。 年,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确定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以根据50%的法律支付个人所得税。
“这个政策会让我支付7000万元以上的税金。 ”毕玉接着说。
为什么教授能分成4亿人?
销售这种大成本的专利名称是非氯氟尿烷新型化学发泡剂。
简单来说,合成不含氯、不含氟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直到毕玉后,对国际化学界来说都是天方夜谭。
发泡剂是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 聚氨酯泡沫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软质泡沫可应用于床垫、沙发等领域,硬质泡沫可应用于冰箱、建筑外墙隔热保温、板材、管道保温等领域。
为了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发泡剂,欧美各国已经开发了4代聚氨酯发泡剂,但都含有氟利昂,垄断了世界市场。
毕玉认为自己可以挑战化学发泡剂。
他没想到的是白手起家这么难。
“没有研究基础,不能写项目书。 我不能申请科研费。 钱必须自己垫付。 毕玉说之后确实没有现成的基础理论,光考虑理论就花了五年时间。 到2008年,毕玉终于有了完美的构想。 他和儿子一起开始了实验。
2011年,他们终于合成了反应所需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新物质。 这种新物质不含氯氟,不会破坏臭氧层。
中国人可能在研究不含氯氟的化学发泡剂! 2012年初,考试刚进展,几家国际化学大公司闻风而来,要求参观、检查、合作。
“我也想知道这个化学发泡剂是否好”毕玉向化学巨头承诺,应该拿着样品去华东理工大学检查。
“测试时,我们的样品一滴不漏,害怕泄露。 ”毕玉后来想起来说。 检查结果很理想,毕玉在那之后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防止防火、防盗、泄漏
专利申请前的奇怪事情
发泡剂的开发成功本来是令人高兴的,毕玉发现其成果被人盯上了。
当时外国企业提议与毕玉合作,但他不同意。 本以为事件已经过去了,但国庆节期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
“去工作,发现我们的办公室被撬开了。 ”毕玉想起了实验室里18台电脑硬盘被偷了。
幸运的是毕玉为了防止技术被盗,从来没有在实验室放过相关资料。
毕玉认为,发泡剂的专利保护必须抓紧。 但是他担心泄露秘密,不敢提出来。 到2005年为止,山东理工大学在了解情况后,从学校编写了“推进氯氟聚氨酯泡沫产业化”的提案报告书,直接向国务院报告。
年2月17日,国务院领导在提案报告中作了批准表示。 之后,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中国石油化学联合会、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专家小组、国家发改委、中国石油化学联合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继调查了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
最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领导下,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化学发泡剂技术提出了4项中国专利申请,1项pct国际专利申请。 年,“无氯氟尿烷新型化学发泡剂”的专利网布局完成,科研成果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现在很多海外公司想找毕玉合作。 “这是核心专利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利益,如果他们想使用这项技术,只能找中国。 ”(记者傅颖)
标题:热点:一项专利卖5.2亿元教授团队分了4个亿!背后原因让人振奋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5/3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