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用中华文化“点亮”孩子的人生
本篇文章2469字,读完约6分钟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新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呈忠
“语言通顺就通心。 文化相通,思想相通。 只要掌握普通话和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这两个通行证,新疆的孩子们就能在祖国的大舞台上写下精彩的人生。 ”暑假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共同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泽申请建设乌什县中华文化宣传中心。
“在南疆地区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之前要传达文化,提高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感。 》在库尔班尼亚泽的蓝图上,中华文化宣传中心系统展示了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华优秀以前传承的文化精华,充实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寻找人生的意义
库尔班尼亚泽长大的地方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师团四团隔河。 “兵团的朋友用拖拉机种田是件好事,这是科技的力量。 ”父亲的话影响着年幼的库尔班尼亚泽。 随着和外面的交往变多,他决心长大后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1986年,作为乌什县前进町的第一批大学生,库尔班尼亚泽毕业于新疆大学的汉语专业,成为阿克苏地区财贸学校的国家共同语言教师。 1995年,库尔班尼亚泽辞去内地生意,很快融入当地,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库尔班尼亚泽继续寻找人生的意义。 在内地先进省区,库尔班尼亚泽赚钱开阔了视野。 然后他看到那里的人们接受新东西很快,工作勤奋,效率高,而且非常重视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先进。
几年后,库尔班尼亚泽回到家乡经营药店。 在与老乡的接触中,他发现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乌什县,也没有离开过前进町。 在很多人眼里,世界是几亩土地,几只羊,流经家门口的托什坎河是天下最大的河。
有一天,库尔班尼亚泽看到老人和孙女,孩子在出水痘。 库尔班尼亚泽来告诉老人该怎么治疗和怎么护理,但老人斥责说“孩子太漂亮了,被嫉妒成这样了”。 库尔班尼亚泽注意到,注射药只能消除身体疾病,无法治愈精神贫困和思想落后。 因此,他说:“如果能靠自己的力量促进变化,自己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决定改变这种状况。
自学语言学校
一天,库尔班尼亚泽和三个背包小学生一起上车。 “你要去干什么? ’他问孩子们。 孩子们回答说“去学校”。 “家乡不是有学校吗? ”“我们去县学校学习普通话。 ”。
孩子们的话使库尔班尼亚泽沉思起来。 “语言不通的话,很多少数民族大众会被困在原地,出不来。 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等于掌握一把很棒的开门钥匙。 ”。
2003年5月,在当地城镇政府的支持下,库尔班尼亚泽利用创业赚的60万元创办了前进城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这是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共同语言小学。
乌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前进町创建了维吾尔族占99.5%的南疆村镇,大部分成人不会说普通话,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学校很困难。 由于教室不足,设施不足,库尔班尼亚泽向朋友和家人借钱继续投资。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他的工资比通常的学校高。
学校招聘教师,库尔班尼亚泽多次制定标准,普通话和复印水平很高。 他说:“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如果教师的发音不标准,今后很难改变。” 学校创立之初生源很少,库尔班尼亚泽和其他老师挨家挨户动员,一次不行就再一次,二次不行就三次,有点父母被他们的执念感动,向孩子报告了名字。
2010年6月28日,对库尔班尼亚泽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第一批入学学生公布了晋升初试的成绩。 全校师生在电脑前,我以为失败了就真的没有脸见家乡的父亲,把姓埋在内地再也不回来了。
“参加考试的38名学生中有32人上了中学。 ’库尔班尼亚泽老师和学生在一起,非常高兴地哭了。 新疆内初班由从全区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选出的优秀学生组成,是去乌鲁木齐等城市中学学习的制度。 迄今为止,乌什县每年上中学的学生只有一两个。
截至去年,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共有9届557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454名学生参加了中学一年级,合格率达到81.5%。 年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高分成为乌什县第一个清华大学入学的孩子。
弘扬中华文化
良好的教育效果继续被周围乡镇和县的一点家长吸引着送孩子学习。 年,乌什县将学校纳入民事支援教育范围,投入1800万元为学校建设标准化宿舍等设施。 随着新疆“教育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库尔班尼亚泽办好语文小学的信心越来越充分,开拓创新的想法越来越多。
小垫脚石、大腰、马步、凤凰三点头……在学校,一群穿着唐装风格制服的孩子们跳着安塞腰鼓。 年全国两次期间,库尔班尼亚泽认识到来自延安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们帮助陕西教教师安塞腰鼓,至今传来的项目在学校内普及。
“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长期和根本上加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灌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库尔班尼亚泽说。
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以前传入的文化,在教育中,库尔班尼亚泽尝试并探索了如何将语言教育与弘扬中华以前传入的文化结合起来。 他来到民间艺人,给学生们扭秧歌和唱戏曲,开古筝、二胡、国学等有趣的班,丰富孩子们的职业业余生活。 每个端午节和中秋节,学生们都组织起来包粽子和吃月饼。
“我到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天安门,用中文交了很多好朋友,唱了京剧秧歌。 我们和内地的孩子们一样多。 就读于国家官方语言小学的艾克热木库尔班,有着通过夏令营活动去北京、河南、乌鲁木齐等地,长大后在内地大学就业的理想。
“如果中华优秀有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基础,新疆的孩子们更有自信,更愿意走出去。 ”库尔班尼亚泽说。
年,来自山西运城的马俊华被该校的促销视频感动,“在网上看到孩子们唱京剧的视频,那一刻,我决定来这里教书”。 尽管家人反对,马俊华还是放弃了稳定的就业,毫无意义地来到了前进町。 “我不能再离开这些孩子了,看到他们每天的一些变化,我的成就感也更强了,未来,我一直在这里,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 ”。
“改革的先驱”、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为了荣誉,库尔班尼亚泽首先考虑了责任。 “通过搞好教育,希望更多的孩子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度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他说。
标题:热点:用中华文化“点亮”孩子的人生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3/38298.html
上一篇:热点:“新闻天路”的领头雁
下一篇:热点:危急时刻挺身“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