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摘了“穷帽子” 过上“甜日子”
本篇文章919字,读完约2分钟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新闻本报记者王逸辰
“因为很热,所以必须确保水分。 否则葡萄很容易干死。 》8月22日,在江西鹰潭市高新区小英王家村,60岁的王贵玉在自家葡萄园向“取经”的村民介绍了栽培的妙技。 腿脚不便,栽培面积不大,但知道技术和热情的王贵玉已经是当地公认的葡萄栽培高手,很多时候村民告诉了他。
“我们夫妇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无法重新工作。 我今天可以过上好的生活。 我依赖党的好政策。 另外,我依靠邻居的帮助。 这几年我在种葡萄方面有一些经验,应该告诉大家。 ”王贵玉笑着说。
进入王贵玉家,房间里很漂亮,备有空调器、冰箱、液晶电视等家电。 家后院是葡萄种植园,大约两亩地,成熟的紫红色葡萄挂满枝头。 王贵玉说,现在种了甜葡萄,过了甜日子,“苦恐怖”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从前,王贵玉做重活挣不了多少钱。 从小和父亲学的木匠技术,在周边打工。 年收入不足2000元。 为了补助家庭,妻子严菊经常泥土? 抓到钱卖钱,换油和盐,经常几个月不能吃肉。
尽管生活很艰苦,王贵玉总是想早点摘下“穷帽子”。 附近英王家村的葡萄栽培在当地很有名,村里很多人都靠葡萄栽培致富。 王贵玉想,正好家后院有块田地,怎么利用也不是种葡萄吗? 于是,他一砖一瓦,搭了大棚,建了两亩葡萄园。
“第一年没有经验,葡萄都干死了,心都疼了。 ”王贵玉说,后来扶贫干部给他做了灌溉井,方便灌溉。 但是第二年,第三年的葡萄还在散落。 “别人种得很好。 我为什么不行? 因为身体原因栽培规模不大,这两亩葡萄,我一定能种得很好。 ”。
去书店买书学习自学栽培技术,去村子栽培基地学习,认真总结了三年栽培失败的原因,王贵玉接触了种葡萄的途径。 “种子、土壤、光、水分非常重要,一部分不可大意。 ”。
年,在王贵玉夫妇的照顾下,葡萄终于丰收了。 年王贵玉家葡萄园生产葡萄约1500斤,收入8000多。 当时王贵玉家顺利摆脱了贫困。
除了葡萄栽培管理外,王贵玉夫妇平时在附近的工厂打工,一年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 夫妇二人由于勤奋和坚强,给家里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越好,总有一天一起去旅行吧”藤架下,王贵玉切葡萄笑着说“甜”。
标题:热点:摘了“穷帽子” 过上“甜日子”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303/38278.html
上一篇:热点:一名老兵心中的钢铁长城
下一篇:热点:岛礁观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