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上海崇明守住长江大保护最后一道防线
本篇文章1661字,读完约4分钟
李禾
原标题:上海崇明保卫长江大保护的最后防线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我国的第三大岛,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最后防线。
上海作为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生态快速发展空间,崇明岛在上海不到20%的国土面积上,为上海提供了约40%的生态资源和约50%的生态服务功能,比较有效地保护了世界生态敏感区长江河口的生态系统。 生态建设会给崇明岛、上海市乃至全世界带来什么? 科技日报记者按照中华环境保护世纪的采访团,对上海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情况进行了采访。
修复生态系统,维持全球候鸟迁徙“加油站”
站在堤坝上往外看,退潮了。 成群的鸟走在赤裸裸的海滩上,啄着小鱼虾。 跳鱼在浅滩上跳的堤坝后面密集的芦苇丛、海水稻田、有时白色的水鸟跳起来,自由地飞着……
位于崇明岛东端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崇明东滩”)是崇明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重要一环,这里是1998年上海市政府宣布的以候鸟为第一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241.55平方公里,每年近300种,近百万只候鸟栖息或越境在这里。
现在世界上有九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径,其中东亚-澳大利亚候鸟的迁徙路径受到最大威胁。 这只候鸟的移动路径横跨我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每年有5000多万只水鸟移动,崇明岛正好位于移动路径的中间位置。 2002年,崇明东滩正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崇明东滩是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和车站。 候鸟需要经过长时间不吃、不喝、睡不着的长途移动飞行,在栖息地休息,补给食物后继续北飞。 ”。 崇明东滩管理处主任沈帅说,保护这片湿地不仅要保护上海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履行保护候鸟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生态责任。
但是,2002年以后,崇明东滩曾经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
为了消除波浪、促进保滩而引进的互花米草迅速蔓延到崇明岛东滩。 因为互花米草的根系很大,所以为候鸟提供食物的芦苇和海三角藉草等本土植物,鱼虾蟹等不能生长生存。
为了解决互花米草带来的问题,总投资额为11.6亿元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从年开始。 到目前为止,在项目实施的约24.2平方公里内,互花米草的控制率达到95%以上,修复后湿地环境的面貌已经初步出现,为不同候鸟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
“白头鹤、天鹅、黑脸琵琶等国家稀有保护鸟类数量明显恢复,多年消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鹳于年冬天再次出现在崇明东滩。 ”沈帅说。
生态立岛融入崇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过程
崇明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带来了野生动物,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目前崇明空气、水体质量都是上海市最好的。
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陈远鸣表示,崇明岛内水网密集,水质清澈,长兴岛修建全长43公里的堤坝,建设的青草沙坝水量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承担上海一半以上的水源供应量,是上海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
上海提出崇明生态岛建设理念已经17年了。 上海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控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年,上海决定全力支持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生态环境保护是崇明岛立岛之本、快速发展的基础,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生态+”战术,生态立岛融入了崇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崇明岛坚定不移地打造生态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快速发展方法,推进生态产业质量变革和绿色提升。 》崇明区副区长吴召忠说,目前崇明农业一再“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探索研究生态水稻生产模式等。 “今年第三季度,崇明区gdp增量超过全市1.5个百分点,税收增长居全市首位,实现了从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人民真的从绿水青山尝到了甜头。 ”。
根据《崇明区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35 )》,根据“生态立岛”的理念,加强生态底线管理,严格引进人口控制标准、土地开发强度等。 到2035年崇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内,划定生态空间1618.58平方公里,确定自然湿地保有率为43%。
标题:热点:上海崇明守住长江大保护最后一道防线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7/34399.html
上一篇:热点:治理农村垃圾,革新要实
下一篇:热点:800多座尾矿库怎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