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极端天气环境污染风险管控亟待加强
本篇文章1098字,读完约3分钟
◆文青
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我国186条河流遭受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局部发生了洪水灾害。 极端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
目前,极端天气下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沿海城市,除了受到上游径流洪水灾害的影响外,还受到台风、海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此带来的伴随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多样性、多种混合化、新型化,特别是灌水(海水逆流、河流逆流等)、河水(或湖水)、雨洪水“三水”的夹击。 污染物随着河流洪水的流出而泄漏,海水随着潮汐上涨。 一旦发生极端天气的洪水,洪水就不能正常排入下游。 工厂、河道、农地、民居等缺乏比较有效的风险防范计划,生活垃圾、排水沟死水、公司未妥善保管的危险废物、不符合标准的污水等都冲入河道或近海,不仅给人民群众和财产带来很大风险 年台风“山羊”、“温比亚”、年台风“利马”在部分海域水质季节的变动幅度很大。
现在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有一定的经验。 在中国,对实时、分散的极端天气影响的认知度和重视度还需要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需要加强。
要加强隐性风险故障诊断,建立自然灾害情况下的生态环境风险判断和应急管理体系。 利用执法合作交流和访问平台,抽取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及自然资源、居住建设等部门人员,加强对地区市政污水、输水、管道及倾倒、渗透坑、暗管等隐性风险因素的调查,确保守法表里的典型
在“维持战时思维、战时标准、战时状态、战时纪律”中,在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灾害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事前、事件中和事后风险防范机制,对洪泛区等洪水风险区域建立生态环境风险
可以开展基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开展适应性管理。 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开展清洁生产审查等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从终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移,实现生产排放量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在总结传统保护项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利用机构改革契机,更加重视全要素生态系统的整合和综合整治,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加大极端天气下的科研和防控力度,纳入“十四五”计划。 事前的预防往往比灾害后的急救更重要,有必要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提高预防能力,打“先下手”。 极端天气下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需要纳入“十四五”计划。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不可逆性等特征决定了事前预防比事后救济更科学合理,要从根本上处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先明确环境界限,依靠分配的措施。 扩大极端天气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科学研究与管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结合地方实际管理状况,不断提高对风险的水平。
标题:热点:极端天气环境污染风险管控亟待加强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6/3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