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意味着什么?
本篇文章172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在“十四五”时期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的有效利用。 并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高峰,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高峰的行动方案。
制定碳排放到达高峰的行动方案需要决定峰值的水平、何时到达高峰和如何到达。 笔者认为,为了确保到2060年为止的碳中和的实现,碳峰应该尽最大努力实现以下的三维高峰。
一个是高速到达峰值,根据时间尺度定义到达峰值。 因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明确了,所以尽快、尽快达到碳排放的高峰,在从达到峰值到碳中和的碳排放下降过程中留下越来越多的缓冲时间,制定政策,
二是高强度的到达峰值,为中国的碳排放量设定较低的峰值水平。 低峰值水平直接降低高峰年的碳排放量,同时也严重影响高峰年后的排放水平。 更低的高峰在高峰年后设定更低的排放量标准,以更长的时间尺度锁定更低的排放水平,对高峰后的减排行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优质达峰,这意味着达峰在全产业以清洁低碳为快速发展方向,能源系统和能源结构开始发生根本变革和转变的前提下实现的。 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是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副本。 另一方面,能源成本结构需要严格管理煤炭成本的总量,不再追加煤炭电气设备,以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为主流的显着优化。 另一方面,能源供给质量大幅提高,减少或消除高碳能源投资,使现有的高碳能源设施逐渐撤退。 另外,终端部门以能源形式实现创新,终端能源向电力、氢能等末端零排放的能源形式转移。
《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致力于引进全球长期目标,将中国为实现《巴黎协定》而明确的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下,控制在1.5℃以下。 国际社会还关注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不同的速度、强度、质量的成就高峰路径和能源变革路径决定了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设想的难度。 高速到达峰值可以加强到达峰值的时间节点,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最有利的时间周期。 高强度的到达峰为了实现到达峰后的碳中和而降低了难度。 优质达峰从能源结构的根本变革立场为碳中和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高速、高强度、优质的达峰,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根本要求,对“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变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把绿色恢复作为“十四五”快速发展的主线。 瘟疫后的“经济绿色复苏”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都宣布了绿色复苏计划。 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作为推动经济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线索,在“十四五”期间多次进行“绿色恢复、低碳快速发展”的政策指导,严格控制煤电生产能力和煤炭支出总量,有条件的地区和高能源消费强度
其次,碳排放交易机制在二氧化碳减排和低碳快速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一个。 另一方面,碳市场作为推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机制,必须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推动越来越多的领域纳入碳市场,实现碳减排。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将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入碳市场,例如允许甲烷削减作为补偿机构进入碳市场。
第三,引进低碳减排的创新要素,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变革。 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推进绿色成本。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工业生产,30%基于费用型排放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支出型排放量逐渐上升。 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诱惑绿色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能源变革,完全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推进新能源技术价格的快速下降,抑制高能再利用工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 加快气候变化对策事业在认知水平、政策工具、基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将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温室气体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的协同增效。 推进能源、财税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政策的协同发力,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的快速发展。
笔者建议,可以逐一发挥“十四五”计划的领导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 “十四五”计划纲要尚未具体制定,具体指标及其审查衡量标准尚未公布,但通过制定计划目标,设定了最佳的能源转型路径,落实2030年前的碳达峰、2035远景目标和2060年前的碳中和愿景 (张建宇)
标题:热点:“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意味着什么? 地址:http://www.leixj.com/gy/2021/0201/33207.html